青烟薄笼台城柳
日期:2023-04-21 17:33:28  点击:
来源: 赵都文化   作者:孔庆先

 青烟薄笼台城柳

 

□孔庆先

 

滏阳河北流过马头镇不远,西岸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台城。

 

宋代范成大《揽辔录》记:“台城镇故城延袤十数里,城中有灵台陂陁,邯郸人春时倾城出祭赵王歌舞台上,城旁有廉颇、蔺相如墓。”

 

范成大在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北上出使金国,路经磁县、邯郸,亲自到过此地,并留下了《邯郸驿》《邯郸道》等一系列吟诵邯郸的诗歌。其中《蔺相如墓》诗中写道:“玉节经行虏障深,马头酾酒奠疏林。兹行璧重身如叶,天日应临慕蔺心。”他的所见所述当可为信。

 

《大清一统志》载:“滏阳县有台城,在磁州东北二十里,亦名台城冈,北去邯郸五十里,相传赵王所筑避暑台。”

 

两相比照可知,今天冀南新区台城乡,就是古时的台城。

 

1

 

台城当初为赵武灵王的避暑之地,因城中筑有灵台,被称为台城。

 

在历代诗人的笔下,仍能想象到原初台城的风景之美。沿城十里长堤,杨柳繁茂,晨昏烟锁。每至盛夏清晨,烟雾氤氲如纱,笼盖四野,灵台若隐若现,杨柳如在云中,雾丝环躬,如临天宫。

 

仰望,千柯竞翠,万木葱茏;俯瞰,滏水汩汩,如闻地籁。到了黄昏,滏阳河金波微芒,烟雾伏玉浪。台城烟柳,相较于别处烟柳,不但底蕴绵长,更有风情万种。

 

台城以烟柳著称。

 

台城柳盛名起自赵武灵王时期,至今已两千多年。台城作为临近滏阳河的村庄,村民广为植树,其间以柳树居多。时至今日,这里依旧滏水潺潺,垂柳浩渺如烟。

 

风振水涌,柳翻月现。思绪缥缈间,依稀望见赵武灵王隔窗观柳,一船船精美陶瓷穿梭于宋元明清滏阳河码头驶向远方。

 

古人们便是带着这种怀古的情愫,来到了台城,将无限的惆怅与遐思,托付给岸边袅娜的柳丝。

 

台城柳如烟,往事越千年。

 

赵武灵王立下了赫赫战功,营造了台城的烟柳。台城因赵王享誉天下,与此同时,这无上美景,亦引来了无数文人墨客的一唱三叹,追忆赵王,诗赞烟柳。

 

明朝的杜云作下《台城避暑》:“赵王避暑居台城,潇洒乾坤世事轻。四面山河无限好,一天风月有余清。怡情漫把冰弦操,对景颇将玉液倾。斜日北窗香梦觉,恍然身世在蓬瀛。”

 

同时代诗人刘湜,也写下了同名诗《台城避暑》:“昔人避暑筑游宫,河北封疆此最雄。启户山泉来宝镜,隔窗云雾透朱栊。波光澄碧千郊丽,松影抟阴一枕风。此去广寒应不远,数声虚籁落瑶空。”

 

清朝的马长叔写有《台城烟柳》:“滏阳北去见台城,古迹荒凉动客情。池上照眉空想象,树烟流谷欠分明。谁临泼墨荆关画,好伏衔枚颇牧兵。太息当年歌吹地,秋阴漠漠叱牛耕。”

 

清朝的杨方晃也有《台城烟柳》诗:“台去名仍在,灵陂只茂林。可怜葱倩色,空向雨中深。”

 

清代任墅有《台城烟柳二首》:

 

“王子何年去,荒台绝暮谯。人耕歌舞地,雁度雨云朝。路断沙崩石,堤倾水啮桥。犹余深树色,霸气未全消。”

 

“遗迹残城里,人家古道旁。桑田知世变,巢鹊阅人忙。杨柳丝丝雨,梧桐叶叶霜。望中无限意,一半在夕阳。”

 

台城的美景予以诗人们灵感,诗中的烟柳穿越时空,令今日追忆。

 

就如杨方晃诗中所言“台去名仍在,灵陂只茂林”,中原之地,龙战千年,巍峨古殿灵台都化作了尘土,然而滏河愈加清澈,茂林依旧浓密,烟柳笑春风。台城的烟柳,是历史的信史,旷世风韵,诗情永驻。

 

2

 

赵武灵王,赵雍,是古赵国君中最具雄心大志的一位,文治武功,无可比肩者。赵武灵王的父亲赵肃侯,殁于公元前326年,年仅十五岁的赵雍用瘦小的肩膀,扛起了赵国的大旗。

 

彼时,一向觊觎赵国的魏惠王,觉得他行了,闪电联合秦、楚、燕、齐四国,要趁着赵肃侯的葬礼,来一场“五国会葬”,猎杀昔日的贤侄赵雍。五国各领精兵一万,名为礼葬,实为灭赵。但魏惠王很快意识到,他大意了,赵雍并没有躲闪。

 

这个尚未成年的赵国君主,比他的父亲更加智慧果决,更具王霸之气。面对五国联军,赵雍命令赵军进入一级戒备,同时联合位于秦、魏、楚、齐四国之间的韩、宋两国,形成品字型战略防御。为保万全,他又重赂越王攻楚,重赂楼烦攻燕。一场亡国灭种的重大危机,就这样被十五岁的赵雍全盘化解。

 

在此之后,赵雍开始低调经营赵国。他先是调整了大的国家战略,由之前的南向中原,改为北向外族。由于当时各国的文化认同,赵雍北向蛮貊,并没有引起强国的不满。

 

随着时间的推移,赵国悄然崛起。此后,赵雍以超越时代的眼界,冲破层层阻力,提出了“易胡服”“习骑射”的主张,决心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对赵国政治军事进行了大胆革新。这大约是最早的“师夷长技以制夷”。顾名思义,“胡服骑射”就是改变军事思想,改良军事装备,学习胡人的先进的作战方式。这一革新成就了历史上最为强盛的赵国,赵军以骑射之功,还把林胡和楼烦两个匈奴部落按在地上摩擦,一个被直接打没,一个被打到了鄂尔多斯草原放羊。几年之后,赵军又荡平了嚣张的中山国。中山国亦是由北方异族而建,兵将多擅战。中山国犹如燕赵中间的一块“飞地”,三面与赵接壤,时刻威胁着赵国安全。中山国灭,赵国大患得解。

 

华夏历代中原王朝,对抗北方少数民族接连取胜的,屈指可数。所以,一百多年前的梁启超,才在山河破碎之际撰写了那篇《黄帝以后第一伟人赵武灵王传》。

 

灭中山国后,赵武灵王,仍不忘天下一统的雄心壮志。他不但规划了从北迂回攻秦的战略构想,还乔装成使者,亲自赴强秦进行实地考察。

 

刀光血影的戎马劳顿,连年征战的坎坷艰辛,纵是铁血如赵雍,亦感疲惫。于是,在频频北伐的线路上,滏阳河畔风光旖旎的台城,唤起了一代雄主的雅趣。彼时的台城,长河幽然,林海苍苍,夏无溽暑,犹如仙境。

 

于是赵武灵王于台城建避暑行宫,城环十数里,中有灵台、宫宇,高殿、长亭,陂陁起伏。玉堂廊庑,古树参天。滏水过城,植柳于两岸以数万计。

 

台城建成后,赵武灵王每至入暑,便挈随从无数,于杨柳烟岚处,观美伎歌风舞月,话诗酒在滏水河畔。

 

江山无限,人生几何。赵武灵王困死沙丘后,台城灵台成了赵人祭奠这位明主的场地。

 

3

 

时间来到公元1703年,磁州台城迎来了第二位帝王,清康熙帝。

 

青烟薄笼台城柳

康熙本《磁州志》中插图“台城烟柳”

 

 

 

此时的康熙已是知天命之年,早已平定了三藩王,收复了台湾,大清帝国鼎盛至极。康熙意气风发,在西巡回京的路上,他过河南,而驻跸磁州。当时,磁州领滏阳、武安、成安、邯郸四县,隶属于河南彰德府。招待皇帝可是天大的事,河南巡抚徐潮携州官及百姓在官路恭迎圣驾。徐潮,字青来,浙江钱塘人,康熙十二年进士,为工部侍郎时,督理钱局,清介不苟流俗,局官冒滥事发,他独无连染。

 

在康熙御临的三年前,他才开始任职河南巡抚。期间擘画有方,除多府饥荒,又借贫民牛种,是难得的好官。

 

康熙驻磁州,徐潮并没有极尽谄媚之能事,而是以磁州自产的白莲藕为主原料,配以色泽鲜艳的土产蔬菜,别出心裁地设计出了十八道全藕宴。拼盘花样翻新、造型精美绝伦,形色味俱佳的“磁州绝藕宴”,令吃遍了山珍海味的康熙皇帝,甚是满意,盛赞磁州白莲藕为天下一绝。

 

磁州的美食已享用,再来观美景吧。于是徐潮便引康熙皇帝沿官路北行,至台城,康熙见两旁垂柳根深叶茂,河水明艳如镜,蓝天白云,倒影水中,心下生出无限欢喜。行至北门五里开外,康熙命停车下马,遥指一株参天柳树,令皇太子及扈从大臣同射三巡,而康熙皇帝每发必中,一时之间,臣民瞻仰,成为千载盛事,磁州官路因康熙皇帝驻足射柳,亦被后人称为“御路”。次年二月,即康熙四十三年二月,河南巡抚徐潮为昭示康熙皇帝文攻武略神采无双,特在康熙皇帝射柳之地建“射柳亭”纪念,并作“御射碑文”勒碑于射柳亭中。

 

这一段射柳的故事,有些许煞风景。赵武灵王若见,台城柳中箭,想必也会笑玄烨顽皮吧。

 

八十多年后,台城又邂逅了另一位帝王,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是在南巡嵩山的路上过磁州,见滏阳河水运繁盛,往来商贸交往兴旺,官路两旁店铺林立,内心深感欣慰。来到射柳亭,见杨柳依依,想到八十多年前的爷爷在此射柳,遂诗情大发,为四万多首的乾隆诗库又加了一诗:

 

“射柳名亭气象雄,千秋圣日照临中。肯教贞观专前美,直令由基败下风。安不忘危四时狩,所期无逸万方同。孜孜神武心恒笃,未敢亭前一引弓。”

 

许是台城柳历代诗人显灵吧,乾隆这首诗大大超出了他平常的水平。

 

4

 

古磁州有八景,分别为:滏桥秋月、漳渡晴澜、龙洞珠泉、响堂晚钟、炉峰朝霭、官路荷风、贺兰积雪、台城烟柳。

 

其中二处,就源于台城的柳树。“台城烟柳”自不待言,“官路荷风”却也因台城柳而生。

 

清代磁州巡抚都御史王日藻,素喜台城之柳,为维护磁州官道畅通,确保驿使路途神清气爽,捐出自己的俸银,沿官道两旁种植垂柳一万三千株。考虑到垂柳性喜湿地,每隔三里凿一眼井,并为这些井起名为“浇柳官井”。而且,他还在沿路沟渠栽植荷花。每到盛夏来临,官路两旁,荷花盛开,垂柳依依。

 

《磁州志》记载:“出北门十里,夹中菡萏,叶香花色,与柳荫掩映,行人每停辔不忍去。”可见,当时官路不仅发挥交通枢纽的功能,还兼具丰富的生态景观,堪称磁州通往京城的“景观大道”。当时的磁州知州任塾见此景咏怀:“两行垂柳下,十里荷花鲜。夜长侵桥路,穿穿出稻田。红姿晨弄日,翠袖挽拂烟。不惜春风送,行人缓着鞭。”于是,在“台城烟柳”的景观之后,磁州又多了一道“官路荷风”。

 

想必,三次路经磁州的林则徐,一定领略过这里的“台城烟柳”。

 

据《林文公集·日记》,参阅《林则徐传略》《林则徐年谱》《清宫大事记》等书,可证明林则徐于清嘉庆二十四年、清道光十七年和清道光十八年,三次路经磁州。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林则徐三十五岁,正值壮年。此时的他还不知道,二十年后,他将在广东虎门干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以期拯救积贫积弱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彼时,林则徐在庶常馆国史协修的岗位上,被清廷任命为“云南正考官”。

 

清嘉庆二十四年农历五月初八,他和副主考官吴慈鹤一起从北京启程南下,于五月十八日抵达邯郸县。五月十九日早五点,离开邯郸南行。因为早晨下雨,道路泥泞不堪,随从众人都十分疲乏狼狈,过午的时分方才赶到磁县。林则徐一行在南关外的行馆吃饭后午休,期间他们谈论这里的美景,从磁县城北二十里的杜村店开始,一直到县城,官路两旁,渠水夹道,其清如镜,荷菱出水,芦苇掩隐,宛若一幅天然的画卷。

 

林则徐还从尚书蒋砺堂的《黔轺纪行集》中得知,这渠水稻荷是康熙年间的知州蒋擢治理滏阳河而开渠为利,而且至今这一带的稻田还在用渠水灌溉。他十分赞叹地说:哪里都可以为民兴利,关键是看当地的官员如何去做!

 

林则徐的后两次磁州之行,没有详实记载,他是否也曾赋诗台城柳下?江山零乱,怕他是无此雅兴了。

 

台城故地,并非只有烟柳帝王与诗歌,还有铁马冰河入梦来。据《读史方舆纪要》转《舆程记》载:“台城冈北,去邯郸五十里,有车骑关。又较城,在州之留望里,俗传光武击王郎,较兵于此。又王城里有王城,周世宗击北汉时筑。岳城里有岳城,宋建炎初,岳武穆驻兵处也。”

 

柳絮纷飞,滏水长流,默默见证了台城两千多年沉浮起落。

 

今天的台城,值前所未有的盛世,滏水修复已绝百患,烟柳摇曳,已成诗境之地。四方游客络绎不绝,都想探一探这千古烟柳的深幽,览一览这三千年滏水的风流。

 

为不负四方旅人,台城和烟柳,也在四季变换中,不断调整身段和状态,以飨观者。

 

春之台城暖,河柳萌新,青黄妩媚,似古赵佳人,风拂长河,万物生长;夏之台城凉,滏水送来太行风,游人纳凉于柳下,谈古论今,溽热难奈何,可解心头块垒;秋之台城绚,白鹭排云去,秋水长天稻花香,最是美景诱人时;冬之台城寒,贺兰山积雪,河岸苍茫,唯柳俏寒冰,婀娜不改。

 

青烟薄笼台城柳,杨柳岸边,晓风残月经年。今日台城烟柳,蕴含三千年古韵,随长风摇曳,天地飞花飘絮,已无昨日哀愁。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