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峰渠:引漳济滏的人间奇迹
日期:2023-04-17 10:58:09  点击:
来源: 赵都文化  作者:孔庆先

 跃峰渠:引漳济滏的人间奇迹

  

□孔庆先

 

 

滏阳河、漳河如两条巨练,匍匐于冀南大地之上,奔腾不息,流泻千年。

 

随着时移世易,百姓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巨变,进而对大河有着不同时代的各自所需所求。自然,以造福苍生为己任的大河,其使命也相应在发生着迥异变化。

 

1970年代,因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工农业用水陡增,径流邯郸大地的滏阳河,已显得力不从心,供水量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生活用水所需。于是,引漳水入滏阳河,就作为一个现实巨大命题摆在了人们面前。

 

跃峰渠在千呼万唤中横空出世!

 

 

 

 跃峰渠:引漳济滏的人间奇迹

跃峰渠引漳济滏水系图    高峰制作

 

 

东引漳河上太行

 

邯郸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的小麦、棉花誉满天下,煤炭、钢铁远销国内外。

 

邯郸虽然有着丰富的物产资源,但生态环境却极度脆弱,尤其是西部太行山区,年降水量十分稀少,地表径流缺乏,自古以来就素有“十年九旱”之说。

 

新中国成立之后,邯郸的工农业发展日渐加速,城乡人口急剧增加,从土地灌溉到工业生产、城市居民生活等,用水问题日趋严峻。

 

1959年9月,毛泽东主席视察邯郸提出:“邯郸是要复兴的,因为它出铁、煤、棉花、粮食。”

 

周恩来总理生前三次莅临邯郸,在武安伯延公社作社会调查时,对山区人民缺水的问题极为关注,殷切指出:“多植树、多养猪,还要把水引到武安。”

 

邯郸要复兴,离不开水;山区人民种树养猪,也离不开水。

 

水从哪里来?只有漳河。

 

1965年,邯郸地委、专署作出“修建跃峰渠,从漳河引水”的决定,派人员进入太行山区进行勘测、设计、选线,并制订出《邯郸地区跃峰渠总体规划》,继之起步工程建设。“跃峰渠”这一名称由此而立,修渠工程由此启动。

 

由于历史原因,1966年修渠工程被搁置。上世纪70年代,“邯邢基地”这一大型工业实体在邯郸境内构建成立,当时,规划年产钢200万吨,铁500万吨,职工家属达10万人,形成一个钢铁城。根据当时水资源计算,年缺水4亿立方米,解决水的问题再次提上了河北省委、邯郸地委的重要议事日程。

 

1974年秋,邯郸地委召开“四县一区”干部会议,成立了“跃峰渠建设指挥部”。同年3月初,工、农、商、学、兵齐动员,组成10万修渠大军,按团、营、连、排、班军事化编制开赴工地。在西起涉县天桥断、东至京广铁路线、南至漳河岸、北至洺河边1009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摆开劈山引水的战场。

 

 

穿山跃岭天河来

 

跃峰渠,取穿山跃峰、奔流不息之意。

 

将漳河水引入东武仕水库,再经由滏阳河流向邯郸大地。工程浩大的跃峰渠历经三年艰苦奋战,于1977年9月全线贯通,迄今为止年供水能力远超“世界八大奇迹”之称的河南林县红旗渠。参观跃峰渠的国外专家感叹:“这是中国第二个万里长城。”

 

跃峰渠位于河北省邯郸市西南太行山区,全长244.98公里,穿54座山峰,跨越49道沟壑,共有各种建筑物1500多个。

 

为使这项功在当代、泽被子孙的浩大工程早建成、早受益,邯郸地委提出了“四年任务两年完,两年任务再提前”的口号。修渠大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没有炸药自己造,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钢钎自己捻,没有石子自己敲。

 

尽管工程始于十年动乱期间,经济相当萧条,技术相对落后,但主体工程预定的四年工期,却在一年半完成,创造了邯郸大型工程建设速度之最。

 

注目跃峰灌区平面图,前进闸、飞跃闸、胜利渡槽、团结渡槽等接连映入眼帘。这些名字铭刻着当年的激情与豪迈。《跃峰渠志》中关于施工纪实的个个片断,仿若壮歌。

 

那是一个豪情万丈的年代。

 

两个月的誓师大会,点燃了所有人的热情;两次群英会,鼓舞了所有人的干劲。时任省委第一书记刘子厚、副书记吕玉兰、省长王金山,从开工到竣工,先后到工地视察和慰问。王金山心脏不好,戴着氧气袋深入工地,看望民工。面对一缺资金,二缺物资,三缺机械设备的极大困难,人们咬紧牙关,奋起而上。当时的一句口号:“党政军民总动员,各行各业齐参战”,是当时建设场面的真实写照,充分表达了跃峰渠修建工程壮观、宏大的规模。

 

据《跃峰渠志》记载:“峰峰矿区、磁县、武安、邯郸县等县区动员了十万民工和机关干部,吃住在工地,战严寒斗酷暑,只管吃饭,不拿工资,没有人叫苦叫累。”

 

动员会初期,报名的人胸前戴着大红花,在一辆辆拖拉机上与家人告别,十里相送,一程又一程。兄弟报名、姐妹同去、父子出征的比比皆是。他们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夜以继日,浴血奋战。机关、厂矿、部队、学校分包工程,踊跃奔赴会战一线。后方供给一切服务服从于工地需要,做到需之必借,不误工期,技术人员吃住在现场,随时解决施工难题。

 

为了赶工期,他们搭建窝棚、挖地窖,吃住在工地。建设者们自励:“盖着天,铺着地,高粱玉米来充饥,采把野菜当调剂,生活赛过贵宾席。”

 

施工现场,大大小小的山头上写着“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跃峰战士吼一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北风当电扇,飞沙当炒面,为引生命水,不怕苦和难”的豪言壮语。

 

 

 

豪迈激情动山河

 

十里洞、前进闸、飞跃闸、胜利渡槽、团结渡槽、险峰渡槽……这些名字铭刻着当年的激情与豪迈。

 

山搬家,河改道,谈何容易!但如果一道工序出错,整个工程将前功尽弃。进水闸坐落在坚硬的岩石上,几十米高的石壁,如斧劈刀削,山顶俯视,令人头晕目眩,胆寒心惊。最让建设者头疼的是,山上全是坚硬的马牙石,大锤打下去,钎尖一溜火星儿,岩石上只留下一片白点儿。遇到了难题,民工们走访当地老农。老农说:“马牙石,质坚硬,钎子硬打打不动,红石缝里掏炮洞。”问题迎刃而解。

 

劈山工地上天不亮就已号子阵阵,锤钎铿锵,陡峭的悬崖上,大绳飞荡,锤飞钎舞。炮洞狭窄,人们就跪着打锤,趴着掏渣。没有灯,就用手电和自制的“萝卜灯”照明。

 

月当灯,星为伴,掉皮肉,洒血汗,经过17天的决战,1975年3月27日,7000多斤炸药,1000余个雷管,在9个大炮洞里同时引爆,半壁山头轰然倒下……

 

浊漳河素有“九峡十八断”之称。天桥断横断浊漳,形成20余米落差,是跃峰渠引渠的起始位置。滚滚浊漳奔腾到此,飞流直下,水声鼎沸,方圆十里闻之。

 

涉县张头营进场第一战就是猛攻引渠渠首天桥断。西郊连开出100米渠槽中突然出现了50米流沙层,里边往外挖,外边往里流,工程无法进展。任务紧急不能让流沙挡道。大伙儿跳入水中,用身体筑起人墙,在冰凉的水中作业7天7夜,保障了工程顺利进行。

 

千米洞是引渠工程7个隧洞中最长的一个,也是咽喉工程,位于张头与估曲接壤的老虎山下,系漳河故道,地质结构复杂,岩层多变。

 

由于排风设备不佳,炮响后经常几个小时浓烟不散,进洞口170米的掘进任务施工遇到了困难。炮响后民工们立即进洞,用衣服、席片驱赶浓烟,一分钟也不等。前边的人呛倒了,抬出来,后边的跟上。抬出来的人被冷风吹醒后,继续往洞里冲,创造了日进度3.7米的惊人记录。

 

值得一提的是,女民兵先锋排的妇女,她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男人一样冲锋在前,工地流传着一句话,“男女都一样,姑娘当石匠”,她们豪迈地说:“龙江颂里有江水英,战跃峰渠我们有女民兵。”花季少女成为工地的战斗英雄,她们用柔弱的双肩担当起光荣的修渠使命。

 

据《跃峰渠志》记载:1975年11月21日,邯郸地委要求,党政军民学,各行各业各部门,来一个总动员,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物出物。1975年12月中旬,进入工地12.5万人,大小机动车、马车、排车、手推车3万余辆。整个工地人山人海,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响彻云霄。时称“十万人大会战”。

 

当年修渠时,一位外国退役将军曾来到跃峰渠建设工地参观,面对壮观场面,无限感慨地说:“我见过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却没见过指挥十万民工的将军,真了不起!”

 

240多公里总长的“人造天河”中,穿山隧洞和跨河渡槽这两项工程格外令人称奇。隧洞总长达1.6万米(8.23公里),渡槽总长达4262米(2.13公里)。穿山隧洞之中以“十里洞”为最,全长5180米,堪称人造地下长河;跨河渡槽之中,以“险峰渡槽”为最,其主拱跨度106米,至今仍为亚洲第一石拱渡槽。

 

 跃峰渠:引漳济滏的人间奇迹

至今保持着单拱跨度最大亚洲纪录的跃峰渠险峰渡槽 

 

回首往事生豪情

 

 

险峰渡槽位于磁县城西30公里的张二庄村东南高家脑和跑马山之间,被誉为跃峰渠主干渠上的“咽喉”工程。

 

按照任务分段顺序,险峰渡槽归属峰峰矿区承担,由于矿区石匠少且缺乏高空切割经验,矿区请求调整项目。指挥部研究后决定由武安援建。武安团虽然感觉任务重,但考虑兄弟团确实有困难,欣然接受了调整,积极投入了施工。

 

险峰渡槽是跃峰渠跨度最大的单孔砌石拱型渡槽,全长212米,高32.3米,单拱跨度106米,拱券脊高6.5米,厚2米,大拱券两侧有跨径10米的腹拱3个,大拱券上部有跨径5米的腹拱12个,槽身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顶部设有人行道。

 

为建好这项关键工程,武安市组织1500人的专业队伍,在当时机械、材料极端缺乏的情况下,就地取材,开采锻造了98种规格2.68万块石料,用14.48万方土料,层层辗轧做成28米高的土胎模代替木排架,用石头砌拱代替混凝土,所需5000多方料石在8个月内全部备齐,最大石块一吨多重。

 

大小规格不等的料石,严格按照施工要求一块一块砌筑起来,每一块料石都要求“六面十二棱对得齐、长短不差两毫米”,并定位标号、建档立卡。每块石料怎么运放、砌在哪、谁来砌,都有据可查。正是这种对施工质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留下了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一处处优质工程。自1975年11月动工,到1976年9月竣工,在没有钢材木材做支架的情况下高标准完成任务。

 

险峰渡槽像一道彩虹横跨两座山峰,十分壮观,成为跃峰渠上一道靓丽的风景。1977年5月20日,时任省委书记刘子厚带领40人的参观团,站在渡槽旁高兴地说:“土法上马好,群众积极性高,这个工程很宏伟,要宣传它,支持它……”

 

今天,历经四十余年风雨的险峰渡槽,巍然屹立,至今保持着亚洲单跨最大的历史地位,依然肩负着引漳入滏的神圣使命。

 

由峰峰矿区民工团修建的“十里洞”隧道,位于磁县白土公社上寨村南至白土村东南出口,长5.2公里,总工程量达14.4万多立方,是跃峰渠最长的一个隧道,也是跃峰渠全线17条遂道中工程最艰苦、难度最大的遂道,这条遂道地质结构最复杂,有含水层、火焦岩、风化岩、裂礓石等,他们闻鸡起舞,号角声声。

 

十万大军三年功

 

 

经过十万大军历时三年的鏖战,跃峰渠于1977年9月15日建成通水。

 

跃峰渠像一条巨龙,穿云破雾凌空飞架在巍巍太行之上,创造了人间奇迹,建起了维系邯郸工农业生产的“生命线”。

 

跃峰渠自建成通水后,平均每年从漳河引水2.5亿立方米(相当于东武仕水库总库容的1.4倍),贯穿涉县、磁县、武安市、峰峰矿区、邯郸县三县一市一区,解决了数十个乡镇、数百个村庄、数十万人畜饮水困难。保障了邯钢、马电、邯峰电厂、峰煤焦化等大企业用水,沟通了“三河”(即:漳河、滏阳河、洺河)、“三库”(即:岳城水库、东武仕水库、齐村水库)、“一网”(即:邯郸东部水网),置换地下水源,改善生态环境,为邯郸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不灭的贡献。

 

据《跃峰渠志》记载:“跃峰渠通水后,低产甚至连年绝收的旱田变成水田,还利用渠水种树,有效地防止了水土流失,扩大了植被面积。山坡草木茂盛,不但发展了畜牧业,而且一些少见的食草动物和多种鸟类都在此繁衍生息。昔日的光秃山坡,如今已芳草如茵,鸟语花香。部分沿渠山村浇灌的果园,成为‘花果山’。”

 

在跃峰渠四分主干渠旁,至今矗立着两座墓碑,两位年轻的英雄长眠于此。40多年前,在跃峰渠施工会战中,施德恩、王素明两位民工作业时,因哑炮突然爆炸壮烈牺牲,施德恩年仅20岁,王素明也只有26岁。据统计,为建造跃峰渠,先后有70名民工和解放军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279人负伤致残,英雄壮举感天动地。

 

端庄而肃穆的跃峰渠纪念馆,就建设在流经药王谷景区的跃峰渠之上。透过玻璃地面,可以清晰看到跃峰渠清澈的碧波从脚下流过。置身这里,昔日那热火朝天的施工画面被一一定格,仍在诉说着40多年前的光辉岁月,那些生动的画面中,隆隆的炮声穿越时空,似乎在山谷间隐隐回响。那些铿锵豪迈的誓言,依然掷地有声;那些震撼人心的进度数据,无一不让观者肃然起敬。

 

在险峰渡槽北面不远,是老刁沟闸。

 

滏阳河干渴之时,清澈的漳河水在此开闸下泄,飞瀑如练,源源不断注入到滏阳河上游河道,然后向黑龙洞方向流去,形成滏阳河最有动感、最有激情的生命新源。

 

浩荡的滏阳河血脉里,再次融入了漳河的因子,这是历史的宿命,也是时代的使命。

 

 跃峰渠:引漳济滏的人间奇迹

来自漳河的水,自跃峰渠老刁沟闸,源源不断注入滏阳河上游。 

 

老渠再现第二春

 

跃峰渠的担当与使命,却并没有随着时光流逝而画上句号。

 

2019年,为解决邯郸市西部生态水源匮乏问题,构筑城市西部生态屏障,特别是重塑沁河流域及建设万亩生态林,改善城市西部生态环境,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补齐城市功能短板,邯郸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引漳济沁”水利工程。

 

漳河水如何流入沁河?仍然靠的是跃峰渠。

 

作为重大生态工程、民生工程,“引漳济沁”工程,利用跃峰渠主干渠及五分干渠向复兴区沁河上游输水,对邯郸现有的水资源实施“南水北调”。

 

由于“引漳济沁”工程是在原跃峰渠毁损段进行改造施工,而跃峰渠又穿越了太行山山区、峰峰煤炭开采区等多样地貌区,因此在改造施工上困难重重。

 

峰峰矿区多地均属于煤炭开采沉降区,“引漳济沁”工程面对的是如何在跨越沉降区段稳固地重建水渠,以及半坡施工、大型设备如何进场等问题。施工者们全力以赴、日夜不停地多次实地考察,收集了大量矿区的地质资料,对施工地带逐段进行反复勘察,在综合各项调查结果后制定出可行的施工方案,有效地避免了水渠跨越沉降区、高空作业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保障了项目顺利实施。

 

工程按照跃峰渠原渠道的设计标准进行恢复改造,同时,为防止村民及游人失足溺水,在改造规划中,又对渠道全线特别加装了钢网式防护围栏。为方便当地村民出行方便,又增建了跨渠桥。

 

除此之外,在工程重点区域的沿渠外围,还规划栽植了护渠生态绿化带,生态绿化带以低矮灌木为主,既美化了河渠沿线的人居面貌,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巩固了河渠沿线的水土地质,使河渠工程更加科学、立体、功能完善,从而使得此项民生水利工程,发挥出多重造福于民的价值。

 

“多年前,村外还通渠水的时候,只有一条跨渠桥,而且是条很窄的土路,只能过自行车。如今,经过引漳济沁工程,村外不仅重现了清清渠水,跨渠桥也由一座土路桥增加为多座坚固的水泥桥,可以同时从两个方向交汇过汽车。‘引漳济沁’为村民的用水和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提升了村民生活的幸福感。”峰峰矿区后西佐村一位村民感慨万千。

 

“引漳济沁”工程的成功实施,为沁河输入了汩汩清水,对沁河的生态修复可谓有再造之功。

 

“引漳济沁”工程还为复兴区西部的园博园景观建设提供了源头活水,有力缓解了邯郸市西部缺水的难题,为我市西部生态屏障的构筑及万亩生态林的建设提供了充沛的水源保障。

 

“引漳济沁”工程也为沿线居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拉动了当地工农业发展和生态面貌改善。

 

在农业方面,“引漳济沁”工程恢复了跃峰渠部分主干渠及五分干渠的沿途农业灌溉用水,解决了流域周边4万余亩土地的灌溉问题。

 

在工业方面,以峰煤焦化、合信钢铁为代表的多家企业,其生产用水直接取自“引漳济沁”工程,为企业发展节约了不菲成本。

 

在生态方面,“引漳济沁”工程营造出河、渠、湖、库互通互联的水网格局,极大改善了我市的水生态环境。特别是为城市西部注入了大量地表水源,有力保障和养护了西湖(齐村水库)和沁河沿线的生态环境。

 

与此同时,“引漳济沁”工程的成功实施,还带动了周边地带旅游休闲、养殖种植等相关产业的兴旺和崛起,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百姓增收注入了活力。

 

“引漳济沁”工程不仅为邯郸主城区西部,特别是复兴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源”动力,彻底扭转了沁河昔日在市民心目中的形象,也为邯郸市打造“四湖叠影、五河绕城、河湖相通、碧水萦回”的秀美城市水景提供了水源支撑,为全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贡献了力量。

 

新时代的跃峰渠,再次焕发了新活力。

 跃峰渠:引漳济滏的人间奇迹

“引漳济沁”给邯郸市区西部带来了秀美水景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