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铺村名来历
文/侯文高 赵海京
河北铺村是永年县标准件产品的集散地,标准件是永年县的支柱产业。产品辐射全国各地,该村知名度和村名使用率之高,为周边各村镇中所仅见。
说来也简单,河北铺原是治河北岸一座古代通讯的讯铺,逐渐形成村落,就叫河北铺村。但是,要想知道河北铺村历史演变情况,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了。因为该村缺乏明确的文字记我;明末《永年县志》、清乾隆《永年县志》中,根本就没有河北铺村名,直到清光绪三年《永年县志》里才出现了河北铺村。按照建国初期1950年统计,河北铺仅有1200人,现在已经发展到6000人了,如果加上东、西两个标准件市场的流动人口,足有两万人以上,可谓是一座繁华的大村镇。
据村中父老相传,该村原来叫高台铺。清光绪《永年县志·铺司》条中记载:高寨铺一名河北铺,南至庞庄铺(临洛南三里)十里,北至沙河南中铺(即搭裢镇)十里,铺司一名,兵六名。这便是村名带“铺”字的根据。清乾隆《永年县志·墩台营房》篇中载:河北铺即高寨铺。《津梁》篇中我:治河桥在城(今广府城)西北五十里高寨。明崇祯《永年县志·桥梁》篇中载:治河桥在县城(今广府城)西北五十里高家寨。这样,除河北铺和高台铺之外,在各版本县志记载中,又出现了村民从来不知道的高寨、高家寨、高寨铺三个村名。从字面上看,高寨、高家寨、高寨铺及高台铺,都冠以“高”字,好像是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其实不然;据调查村中姓氏迁徙情况表明,河北铺现有赵、李、段、薛、杨、晋等姓氏。明初燕王扫北之前的老住户,有崔、晋、孟、侯四姓,但是人口发展一直不旺,崔姓已绝户,侯姓也不知踪迹,这里还能找到他们的老坟;明永乐二年(1404年)李氏最早从山西迁来,发展为河北铺第二大户;紧接着段氏也相继迁来;直到明万历五年(1577年),赵氏从附近东滩头迁来,渐成河北铺第一大家族。经再三访问调查,河北铺从未有过高姓人家居住,更未发现高姓古坟,由此说明,高寨、高家寨等不是以姓氏命名,而是以地形命名的村庄。
河北铺位居治河北岸,是一自然高地。清光绪十九年《广平府志·铺司》条载:临治讯铺墩六座;长安铺墩(上接沙河县界)、河北铺墩、临治镇墩、三里铺墩(临洺南三里)、七里店墩、曹庄铺墩。墩台即古代通讯的烽火台。《史记·赵世家》载:赵成侯二十年,魏献荣椽因以为檀台。《括地志》注云:檀台在临浴县北二里。《括地志》是唐人著地理文集,唐时河北铺正当临洺县北二里。可以看出,河北铺位居自然高地,是古檀台、墩台、烽火台、铺司所在地,当然,“高”字的地形意义就显而易见了。这也是村民称高台铺的村名来历。
至于村名为什么又带有“寨”字,《永年县志·兵事绿》记我;唐武德四年七月,秦王李世民与窦建德故将刘黑战于洺水上,今狗山上唐累(作战军事指挥设施)犹存。建中二年,魏博节度使田悦叛唐,举兵寇邢、洺,将兵数万围临洺,唐将马燧、李抱真与战数日,多次反复。特别是宋靖康之后,金陷河北诸郡,宋将宗泽镇守邢洺磁,与金对垒多年。这些战争都与临洺镇发生关联,位居临洺北二里的河北铺必在其内,在这里建立营寨,驻扎军队,是不可避免的事,聚落成村时,依古营寨遗址命村名是合乎情理的。
据县志记载和父老口传情况分析,清光绪三年(1877年)《永年县志》,河北铺才正式列入县城村名中;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水年县志·疆域图》中无河北铺村名,而《墩台·营房》篇中记:河北铺即高寨铺;又在临洛关小西门外奶奶庙发现,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布施碑上记有河北铺村。由此断言,志书中记为高寨、高家寨或高寨铺。入清之后,一直到乾隆朝,河北铺与高台铺并称。乾隆盛世之后,随着赵、李两大姓氏发展壮大,才正式定名河北铺,而列入县志村名中。
河北铺自乾隆朝之后,涌现出许多优秀人才,建造了大片庄园、楼房,如晚清进士赵士德庄园、武探花赵玉润府邸,颇具规模,至今还能看出原貌;就连临洺关北街两侧的大部分门店、商厦原主也都是河北铺富贵人家。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月,八国联军撒出北京之后,慈禧太后一行回銮时驻临洛行宫,其一部先头卫队,就驻在河北铺的进士庄园。河北铺还有抗战时期八路军军政大学学员李庆华的墓碑及早期参加革命的女共产党员、抗日英雄赵清烈士墓地;1945年10月,中共冀南军区、太行分区部队解放临治关时,其指挥部就设在河北铺村,为河北铺村留下一笔光辉的史迹。
(作者候文高系永年县方志办原主任,赵海京系永年县民俗收藏家)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