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魏县四股弦
日期:2023-03-01 09:26:19  点击:
来源:邯郸文化网  作者:刘卫民 李树健

 

浅读魏县四股弦

 

文/刘卫民  李树健

 

    

魏县四股弦,又名四根弦,俗名“五腔调”,与馆陶四股弦、邢台四股弦统称为翼南四股弦,是一个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气息的板腔体剧种。因为它的主奏乐器是四根弦,故称其为“四股弦”。现在它已广泛流行于冀南、豫北和鲁西北地区。

    

魏县北坡头村号称“中国四股弦戏剧村”。该村现已发展到6个专业的四股弦剧团,四股弦演员500多人,从业戏剧人员200多人。全村三千多人口,几乎人人都会唱,个个都懂戏。人们在平时聊天、红白喜事上用语不少是四股弦戏剧的词。邻村人戏说:“北坡头村连公鸡叫都是四股弦腔调。”

 

一、魏县四股弦的起源与发展

 

 四股弦的起源和产生时间、地点,无史可查,且又众说不一,但多数人认为它源于山东省曹州(今荷泽市)的花鼓戏,约产生于19世纪初,孕育形成于魏县的北坡头村。据北坡头村老艺人常和、申贵生介绍:清同治五年(1867年),从山东来了一位艺人,名叫李成太,带一把四根弦胡,自拉自唱沿街乞讨。魏县落腔艺人被他那委婉的唱腔所吸引,遂将其邀入戏班,拜师演戏。李成太是个唱丑旦角的,先教唱了《大桑园》、《拴娃娃》、《王二小赶脚》,又相继排演了《二隔帘》、《井台会》、《安安送米》等家庭小戏。这时,它基本上还是玩会性质的演出,只有会友,没有职业艺人,逢婚丧会期,互用请帖相邀,届时前往演出。服装、道具也很简陋,或一件官衣,一顶妙帽:或一身褶子,两件布衣。脸上擦点粉,点个胭脂,腰束个围裙,即可演出。演出时,大多围桌椅而唱,伴以简单的动作,俗称“罗圈戏”,又称“坐板凳头戏”。又由于戏小,人物少,演出机动灵活,演完后,打起包袱,推上小车即可再赶场,人称“包袱戏”、“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因此,四股弦尚无唱庙会戏和青苗戏的资格,更不能进城演出。偶尔进城演出,经常被一些豪绅政客、地痞流氓借口“伤风败俗”而驱逐。长期以来,艺人们为了谋求生存,发展自己的戏班,争取使四股弦挤入“大戏”的行列做出了不懈努力。同治九年(公元1871年),北坡头村创建了河北省第一个四股弦童子班。光绪十四年(1889年),四股弦戏班放弃一些家庭小戏,逐渐移植渗透了一部分袍带戏,如《清查府》、《杨金花夺印》、《打銮殿》、《天子禄》、《刘金定下南唐》等。同时四股弦因与河北梆子、京剧、豫剧同台演出,一些剧种的表演艺术、唱腔、板式、音乐、脸谱和服装、道具等,都渐渐渗透到四股弦的剧种里。这一年轻的剧种,开始吸取了外来营养,在表演风格、演唱技巧上,有了很大发展与提高。角色行当原分为四生、四旦、四花脸,后来日益完善,演变为现行的生、旦、净、末、丑五大门类。

 

从此,四股弦这个剧种一跃而成为大剧种,登上了“大雅之堂”。光绪二十八年(1903年),张平欣(南乐县百尺村人)别师出戏班,于魏县魏户村组建“同盛四股弦戏班”,为北坡头四股弦剧团输入了一批演员。

        

1924年,四股弦第一代女演员郭素娥(小名三朋),因家贫随母讨饭来到魏县,开始在魏县加入北坡头村戏班,一年后粉墨登场。从此。这一剧种别开生面,改变了演员队伍的基本面貌,结束男扮女装的历史,使这一剧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35年,曹玉保建四股弦戏班;以后,霍小屯的霍文仲、北皋屯的李会元、郝村的唐为、北罗营的郭勤堂等相继组建四股弦戏班;1946年春,清丰县通过演员张兰臣(南乐人),将李会元四股弦戏班邀聘到清丰县,命名为“光华生产四股弦剧团”,1947年,该团回归魏县,并与北坡头坠子剧团合并,更名为魏县“三星四股弦剧团”。1954年,在三星四股弦剧团的基础上,建立了魏县弦剧团。该村由一个团变为两个四股弦剧团。“文革”期间,所有四股弦剧团全部解体,演员下放回家。1978年,古装戏解禁,在老艺人常和、常智、申贵生等人的带动下,重新组建了北坡头四股弦剧团。同年,北坡头四股弦剧团一分为二,变成两个剧团。以后相继增多,到1983年,全村已增加到六个四股弦剧团和1个坠子剧团,戏剧从业人员300多人。

         

魏县四股弦是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清末已在全县各地流行。从1920年到抗日战争爆发,魏县四股弦获得突破性进展,盛行于冀南、豫北、鲁西北广大地区。“七七”事变后,因日军侵华,魏县四股弦陷入低谷。1949年建国后,魏县四股弦获得了新生,走向了复兴和繁荣。魏县北坡头四股弦剧班在中原广大农村地区流动演出,深受农民群众欢迎,剧团越办越红火,名声越来越大。魏县当地流传着“不锄地,不浇园,也要去看四股弦”的说法。

 

二、魏县四股弦基本特征

 

        

1、魏县四股弦生于民间,长于民间,一向以刚健、质朴、细腻、精心刻化人物而见长。

        

2、魏县四股弦有极高的包容性,兼收并蓄,具有各家之长,又不失其个性,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四股弦音乐以板腔体为主,兼有曲牌体,由唱腔、伴奏、曲牌三大部分组成。其唱腔曲调优美,通俗朴实,诙谐风趣。板式有:慢板、二板、三板、流水、倒板、黑红板等。文场主要用四弦胡、二胡、京胡、竹笛、笙等。其中,四股弦的四弦胡,是当今稀有乐器,特别是它的指法和弓法,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舞台道白用京白,唱腔真嗓吐字,假嗓甩腔,悠长流畅,舒展奔放,高亢激昂,充满燕赵阳刚之气,具有非常浓郁的地方特色。

        

3、魏县四股弦是由家庭小戏发展而来,多数剧目的思想内容非常接近群众生活,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厚,表演动作大众化,便于群众观赏。

 

三、魏县四股弦的现况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再加上影视艺术崛起和繁荣,魏县四股弦这一地方剧种也陷入困境,剧团演出活动少,演员收入低,人员流失严重。

    

魏县四股弦是河北省稀有的地方剧种之一。近年来,为了传承和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魏县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魏县四股弦这一特色剧种的保护力度,成立了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北坡头村四股弦剧种进行了普查、挖掘和保护,并积极向上申报。2008年,魏县四股弦已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魏县四股弦又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通过继承和发展,更贴近生活,更贴近碧众,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崭新的舞台形象活跃在梨乡大地上,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和参与。

 

(作者单位:魏县魏文化研究会会员)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