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一连,我的水利芳华
郝月增 口述,刘变琴 整理
一、非常感谢你们,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我们武安市兴修水利工程中做出的卓越贡献,后人受益匪浅,有目共睹,事隔这么多年,回想往事,你最难忘的是修建哪个水库的日子?
我叫郝月增,武安市康二城镇安二庄村人,1953年出生,现年68岁。前年刚从安二庄大队支部退休,目前在家务农看孙子。
前几天政协联系说采访,尘封在心底的往事一点点在脑子里重现,回首往事,最让我难忘的就是在四里岩水库上干活的日子。年轻时从四里岩水库到姚沟河水库,再到跃峰渠,我最好的青春年华都跟我们的水利工程有关,而最难忘的就是在四里岩水库红一连青葱岁月。
二、当时你年纪多大?那些最难忘的情节让你现在记忆犹新?那些人物让你难忘?当时这些人和事对你的触动最大的是什么?
我的16岁,风华正茂的年纪,我却天天吃不饱,当时正是勒紧裤腰带还苏联粮食的坚苦日子,虽然全国大环境如此,我却只关心我的肚子,饥肠辘辘的生理刺激一次次让我想逃离这个现实状态。机会说来就来,当时修建四里岩水库正面向全市在招工,武安市每个公社都要按人口比例派人去参与修建水库的工程,去挣工分,不是挣钱。清华公社也不例外,我当时16岁,身高1米7,岁数不大但个子不低,就虚报两岁充数去了,因为听说修水库虽然活儿累点重点,但能吃饱。这就是最大的动力。
到工地第一天,我的任务是抡大锤,一天下来,胳膊又困又疼,还要被辞退!为啥呢?胳膊没劲儿,几次把锤抡起来,抡过头借着惯性把自己带倒了,因为各队之间都比拼竞争挣工分,队员们都不喜欢干活没劲儿的人。其实就是因为一直吃不饱,虽然个子高但不结实,只是窜了个高个子,别提营养了,能吃饱都是幻想。
好不容易有个吃饱的机会,才仅仅一天,我就要被赶回去,心里难过的很,晚上一个人悄悄在被窝哭。一夜没睡,思前想后,没有办法的办法是去找我们清华连的连长刘炳山,他是我们清华公社的招贤村人,因为个人综合素质非常好,组织领导能力强,当时负责清华连,也叫红一连,他当时任连长。
说起清化公社的红一连,那家伙,就像提起现在的白沙村,人人都打心眼里竖大拇指。我刚到四里岩水库那时,正是红一连的鼎盛时期,是修建四里岩水库指挥部的尖头兵、先锋连。当时指挥部的全称是“武安县水利工程骨干指挥部”,有四个县委常委在指挥部任职,他们可以不用报备,直接召开全县各公社支部书记大会,直接调度工程机械和人员配备,就是为了能集中最优势的力量攻坚水库大坝建设工程。
原来的红一连叫清化连,都是以公社命名,清化片区的人要强、霸气、抱团还有点赖,当然抱起团来也就有点以强凌弱、横行霸道的苗头,当时建口上水库(现在的京娘湖)时,清化连名声很坏,是出了名的后进连队。后来在指挥部的严厉整顿下,从口上水库到四里岩水库,红一连一步步由后进连一跃成为全县最卖力、最踏实、最高效的先进连队,成为了指挥部响当当的一把开刃利剑。
而我,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加入了红一连的。感谢当时红一连连长刘炳山,是他给了我能留在水库上干活的机会,也正是参与了场轰轰烈烈的水库建设,16岁的风华正茂,在我的青春记忆里,是最浓墨重彩的一页,也为我以后的人生道路积累了最宝贵的经验和精神财富。
三、“胜出必有所长”,红一连之所以被称为“尖刀连”、“先锋连”肯定有过人之处,你能举几个典型例子吗?
红一连最风光、最让人折服的就是水库合坝时的“尖刀先锋“风采。
修建水库最最重要一个环节:合坝。
76年,兴起一股兴修水利建设的浪潮,武安县各个公社全民种地都饥不果腹的年代,好好种地,意味着才有机会能吃上饭,多挣公分养家。但,我们生活在少雨的北方,尤其是春天播种季节,春旱就是一大特色,南北洺河是我们武安的两条生命河,可春旱,是洺河沿岸靠天生存的老百姓的硬伤,碰上春旱严重的年份,种子发芽出苗都是老大难,要举家老小去挑水浸坑播种。清化公社属武安东部平原地势,一眼看不到边的大块土地,担水播种,真正的杯水车薪,再加上后期用水的重要性,还有工业用水等等,于是就有了雨季蓄水,旱季才有水可用的建水库的想法。举全县之力,兴修水利工程,大大小小的水库、水坝开始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小水库、水坝自己公社自己建,而口上水库、四里岩水库是武安县的县级工程,集权力、物力、财力、人力于一体,一鼓作气,攻坚克难。
修建水库最重要的一关是合坝,两边依山同时建大坝向中间靠拢,最后连接起来,把水拦在里边即成。说起来轻松的很,当时生产工具极度匮乏的年代,一丁点细微的因素考虑不周都会前功尽弃,伤及无辜,真是难啊!
四里岩水库水量大、面积宽,两节大坝合拢时,试了好几次都不成功。水太大,北侧的泄洪口,水位不到一定高度过不去。大部分水还是集中在大坝合口处,水量和水压都很大,堵起来很不容易,好几次都被冲开了,这可愁坏了指挥部的领导。
最后没办法了,指挥部最高指挥长找到红一连的刘炳山,说:“全水库都交给你!。也就是任命刘炳山为前线最高指挥官,要啥给啥!全水库工作人员上到指挥部领导,下到最小队员,再到工地上的铲车、勾机,你说用谁就用谁,你说用啥就用啥,指挥部的所有指挥官包括县委常委,也集体听从刘炳山连长指挥。全体10000多人和全部的工具,全部按下暂停键,一切听他调度。
他当时很霸气地说:“他姑奶奶的,还拢不住哩!”
这是对个人能力的充分信任,只是刘连长没有接。他说该咋咋滴,不用交权,用谁,谁上就中。这沉稳干练的风格又一次让人折服,男人之间的较量就是:用实力说话。他用出色的组织领导能力带出一个全县最红的“红一连”,用艰苦实干的精神成为水库指挥部的一把“尖刀”、“利刃”,所向披靡,你不得不服。这次,他又一次责无旁贷,这一次,又把他推向了风口浪尖!
可是,他知道:压力山大。
那真是激动人心的一天。
1972年7月1日。
经过数天周密严格地准备,定准合坝的日子那天,大坝两侧人山人海,全体10000多人倾巢出动,各司其职,按梯队整装待命;工具车、工程车严阵以待,指挥部还专门从别处调动4辆铲车候补;12尺水泵3台,备用4寸水泵1个,28道大粗绳;成袋成袋的水泥500吨、成堆成堆的沙子、成山的大小石头堆在大坝两侧准备填坝,工人们都戴着柳帽(柳树条编成的帽子,那时根本没有安全帽),随时候命。
还请了“老关爷”关公保佑。
当时连对讲机都没有,当时9点整,指挥长杨正中小喇叭一喊:开工!勾机、铲车、搅拌机立马出动,大小石头、沙子、水泥万箭齐发,成排山倒海之势哗哗地倒向合拢口,声音滔天,水花飞溅,加上机器轰鸣声、人声,一瞬间,施工现场热火朝天,又杂而不乱,除了坐阵的指挥团队,现场的每个工具、每个人都好像打了兴奋剂,开启了加速度,因为当下最要紧的就是:抢时间。
和湍急的水流抢时间,慢,就意味着前功尽弃;快,才有可能成功合拢。在大自然面前,谁都没有彩排的机会。
声势浩天,如火如荼。
用武安话说就是:扔哩无的狼烟!
整整3个小时,加速运转的现场,沙石水泥都投放的差不多了,水流速度开始明显减缓,北侧泄洪口明显的发挥了作用,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因为看到了希望啊!我就在第一现场,我看到刘炳山连长紧锁的眉头稍微放开,嘴角微扬。千斤重担,在他身上,我却私毫不能分担,我所能做的就是:一声令下,说上就上。
不行!
水流还是很急,搅拌好的混凝土石,倒进去很快被冲散,这样持续下去,后果不容乐观。刘连长命令:成袋的水泥不拆直接投入进水,沙石俱下!成袋成袋的水泥快速被扔进水里。
不好!
问题又来了,成袋的水泥扔进水里不一会儿就浮了起来,鼓着包漂在水面上,起不到有效阻止水的作用,怎么办?
刘炳山连长刚松一口气,又一下紧缩起眉头。众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刘连长快刀斩乱麻,朝第一梯队红一连使个眼色,小喇叭大喊一声:跳!先锋梯队9人,从大坝上直接跳进水里,用脚踩在水泥袋上,不让浮起来,脚踩手按,再一个个地持续把水泥袋一层层的压在脚下,上面是泥、沙、石头俱下的继续填,下面是红一连的队员在水里踩水泥袋,说实话,当时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砸中,被淹在水里,像怒江大桥那个战士一样被铸进大坝!现场很杂很乱,没个人是件很容易的事,难听点说:当时就是被活埋也挖不出来!关键是不能停,一停意味着前功尽弃,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成功。站在水里,水泥被水浸泡后刺激皮肤,生疼,还不时被一些石头蹭到、砸到,钻心的疼,但是我们没有一个人撤,年少的意气奋发不服输、不落怂的劲头硬撑着自己坚持,坚持就是胜利,我们一边大喊,一边踩水泥袋子,毫不退缩,我们用自己的方式给自己加油打气,给队长并肩作战。
红一连先进排第一梯队,5排尖子连第二梯队,依次类推往下排,后来增加到每次15-18人,轮番上阵。我们用肉体筑成一道活动的不能逾越的坝,任猖狂的水在我们的脚下变得委婉、柔顺、听话。
终于,在我们齐心协力、争分夺秒和水抢时间的不懈努力下,水流明显快速的移向北侧泄洪口,大坝拦水初见成功,此时时间是下午5点,众人欢呼雀跃,乘胜追击。
6点,合坝成功!
那是一个不眠夜。
全体10000多人分成“三班倒”、“连轴转”,轮番上阵一刻不停,目标是赶明两边架平。口号就是“大战48到72小时”!油条、面条、肉丝汤随便吃,要啥给啥。
而我们8、9个人受伤的双腿,也因出色的攻坚表现被特赦休息一周,多大的殊荣啊,那时在院里走路感觉都可以横着走呢!红一连,又一次用智慧和行动证明什么叫“红一连”。
四、你能总结一下,“红一连”制胜的法宝吗?
俗话说的好“跟着老虎有肉吃”,能进红一连,在当时是件很荣耀的事,品行不端待不长,推诿懒散不留用。每一个在红一连待过的队员,团结在刘炳山连长的周围,带头当先,冲在第一线,成为了当时四里岩水库上响当当的一面旗帜。
严格要求。当时红一连时刻响应指挥部的一切指挥,并严格执行到位,就拿最简单的排队吃饭来说,军事化管理不是用来说的,一字队排开,踢着正步去打饭,如果从前边或后边看出不是一条线,就把动作不规范的那个队员单独提溜出来,在众目睽睽的饭市上,让他一个人练习走正步,啥时候走对了才能吃饭。
勇挑重担。红一连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干出来的,是每次第一批站出来担负重要而又艰难的任务,一次次完美地完成,受到从指挥部到普通队员一致认可的。比如,大坝拦水成功后,大坝高出地面10米时,闸不起作用了,一直不间断的漏水,都束手无策时,指挥部又找到了红一连,众人出谋划策,又专门跑到车谷村找当地的老人请教,才想出最好的办法,从车谷后沟的山上找到粘性特别好的红泥,加上从山上一块块起起来的草皮,一层红泥一层草皮,像汉堡一样叠好几层,终于又解决一起“老大难”,因红一连一贯的作风就是“办法总比困难多”。
团结一心。众人划浆开大船,一个的能力和想法终归是有限的,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才能更出色的完成任务。每次遇到难题,都是坐下来一块商量对策,“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刘炳山连长有出色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关键时刻还能当机立断作出决择。我们团结一心,克服各种困难,勇往直前,因为我们有英明神武的好连长,有放心把后背交给他的战友。这是红一连在水库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披靡的致胜密码。
也是我心里永不磨灭的记忆。
五、最后,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我在水库上干活的日子,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有幸能在红一连,是我一辈子的财富,我从一个地道的农民出身的农家子弟,跟着刘连长,在红一连耳濡目染,见到学到很多我原来从未接触过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和经验,诸如团结、严格、担当等等,包括当时指挥部统一的军事化管理的严格规范,“言必行,行必果”的执行力,都成为我以后为人处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终生受益。
有句话说的好:与凤凰同飞,必是俊鸟;与虎狼同行,必是猛兽。也许我不够优秀,但,我真的很自豪很骄傲的说:我是红一连的兵。
红一连,是我最美好的年纪里,最难忘的青春记忆,最怀念的青春芳华。
整理人简介
文心, 笔名梅朵。神钲书院社员,河北省散文协会会员。武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邯郸市作家协会会员,武安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作品散见邯郸晚报,牛城晚报,榆林晚报,燕赵散文,洺河源等,曾用笔名袖儿,梅朵。性格开朗活泼,为人热情爽快,个性洒脱不羁,做事认真负责。热爱旅行,喜欢民俗风情,热衷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一个不断行走在路上的女子。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