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传我《拐棍儿歌》
日期:2022-09-29 16:19:15  点击:834
来源:简书  作者:四为堂主人

 

序:天下最特殊的妈妈叫法儿

 

我的家乡,是人类始祖女娲故里,对于妈妈的称谓,除了喊娘,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原始的叫法叫做女娲,叫的时候是女娲两字连音快读,喊作“女娲”,一般读作仄声,喊的干脆点读作四声,比较委婉的时候读作三声。

 

这种叫法是我们涉县方言所独有的,你可能觉得老土吧,但我觉得一点都不土,这就是我们的母语,我从小就这么叫着过来的,虽然在有的晚辈中慢慢地失传,但我觉得这种叫法是涉县人的骄傲,是传家的宝贝。在我心里,喊一声女娲比喊一声妈、叫一声娘还要更加亲切。

 

我想,往上追溯,实际上我们的的先祖可能都喊娘喊过“女娲”的,也许是由于要追求更好的生存,离开了女娲老娘,在年深日久的演变中迷失了这句最最原始的母语吧!因为要与时俱进,女娲演变成一位“良家女子”——娘,随后又演变成西方人的叫法“一匹母马”——妈。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悲哀,但至少是一种无奈。我不歧视“娘”的叫法儿,因为我后来连“娘”也叫不上了,叫一声女娲已经变得非常的奢侈;我也没有歧视“妈”这个称谓的意思,只不过想要提醒一下,不要忘了在老家的字库里,“女娲”的叫法是最珍贵的宝贝和字根!

 

女娲就是娘,娘就是女娲,没有女娲就没有我们的一切,没有女娲就没有我的一切啊!做儿女的,你还跟女娲犟个啥?

女娲传我《拐棍儿歌》

女娲奶奶圣像

 

一、娘被气病

 

娘是靠山娘是天。

 

打我记事起,就没记得娘哪一天英强过,她老人家总是一幅病怏怏的样子。

 

听二婶儿说:“你娘过去可不是这样子,她高高的个子能挑、能扛,能干、又勤快,闲下来纳鞋底,那细长的麻绳让她拽上来拽下去,纳的又好又快,娘儿们间没几个能比上她的,谁想到她会摊上这个病?”

 

娘的病叫癫痫,又叫羊羔疯。

 

在我上边有位奶姐姐,比我大三岁,娘奶了她好几年。奶着奶着,时间长了,娘对奶姐就像亲生的我一样。后来奶姐被东村她亲生的父母抱走了。他父母怕奶姐长大后与他们不亲,便狠了心要断绝娘与奶姐的关系,于是,那次把奶姐引走后,就再也不让奶姐来俺家。奶姐想我娘,哭喊着非想过来,他们不让来;我娘想奶姐,跑到东村去见,他们不让见。娘就哭、就喊,她是把整颗心都给了奶姐姐呀!她分明听见奶姐姐在那院子里隔着门哭喊她,她也就拼命的哭喊。可是任凭双方哭破了嗓子,喊破了天,人家也不开门。我可怜的娘呀!她老人家哭着哭着,突然口吐白沫昏倒在地,从此便患上了癫痫。

 

以后的日子可想而知,娘的身体时好时坏,好心的娘变成了一个病娘。药物是离不开了,严重的时候就得去住一段医院。我记得爹领着我经常去那所破旧的大医院,给娘看针、给娘送饭。

 

可惜那时我不懂事。娘躺在炕上,家穷吃不上好的,爹就常常想法为娘借来些好面拌成小疙瘩儿,熟上个香调咊儿,也算滚了口“好汤儿”,让娘调养一下身子。而娘总是把爹支开,偷着让我喝,否则怕爹看见会打我。一次我正喝着,爹突然进来急得举手要打,娘慌忙把我护在怀里,说啥也不让打。我看见爹哭了,但我不知道爹为什么哭。

 

 

二、偷钱挨打

 

我记得,娘只打过我一次。

 

那时弟弟不到两岁,我上小学一年级。一个星期天上午,娘去上茅房,屋里只剩下我和在炕上睡觉的两岁的弟弟。我在家里乱翻,忽然在毛毡底下找到一块钱。我眼热心跳、财迷心窍,赶紧悄悄地装在口袋里,装作没事儿一样跑出去了。

 

这天得了钱,别提多高兴。我盘算着,买个啥好呢?思来想去最后决定,先买把心爱的小刀儿,再买个生字本儿,再买几块好吃的洋花糖。一把削铅笔的小刀儿花了五分钱,一个粉连纸的生字本花去五分钱,十个洋花糖花去一毛五分钱。然后,我跑到无人的村外吃了两块糖,最后把剩余的装好,把小刀儿和本儿和剩余的钱都藏好,最后,没事儿人儿一样地回到家中。

 

一回家,娘就把门栓插上了,然后堵在那里,脸色很难看。

 

娘问:“上哪去来?”

 

我说:“去街耍来!”

 

娘又问:“你从毡子底下拿钱没有!”

 

我说:“没有。”

 

娘一怒:“还敢跟我犟嘴!”说着一笤帚疙瘩打在我屁股上。

 

“女娲啊!”我尖叫了一声。我吓怕了,从来没见过娘这么凶。我只好老实交代,把小刀儿、本儿和剩余的八块糖和七毛五分钱统统交出来。

 

娘一把把我搂在怀里,哭着对我说:“三儿,不是娘愿意打你,你可知道,眼下咱这一大家就剩这一块钱了呀!买油买盐都舍不得用它,你咋敢拿出去乱花它呀!”

 

我这才知道惹了大祸,慌忙跪下说:“娘,我不懂事!我再也不敢了!”

 

娘数了数剩下的钱说:“幸亏还剩得不少,不然看你爹回来捶不死你!”然后又心疼地揉了揉我的小屁股,安慰我说:“都是娘不好!娘打疼你了吧?”然后娘晃了一下剩下的糖块对我说:“娘给你藏起来,慢慢儿吃,悄悄儿吃,别让人看见。”

 

 

三、有娘真好

 

唉,有娘在真好,娘就是我最伟大的靠山。

 

有娘在,好吃的紧着我;

 

有娘在,挨打时护着我。

 

爹打我不行,哥哥打我也不行。

 

我不懂事,经常气得二哥要打我,可是有娘护着,他就不敢。

 

 

四、全家会议

 

那一年,我五岁,娘生下了我的四弟。生育后的娘身体很弱,但是因为四弟的降临,娘显得特别高兴,人逢喜事精神爽,娘的气色比往常还好。

 

有了弟弟,娘把心思都放在他身上,顾不上管我。而我也因为有了小弟弟感到特别高兴,经常陪着娘逗弟弟玩。

 

这天,娘显得脸色很难看,我不知怎么了,就问娘:“怎么了?”

 

娘不看我。她抱着襁褓里的四弟,两眼直愣愣地看着、看着,看着就落下泪来。

 

我越发着急,甩着娘的手追问:“怎么了,女娲!?”

 

娘却就是不答,一个劲地伤心流泪。

 

这时爹从外边进来说:“三儿,听话儿,别问了,你出去吧,让你娘静一会!”

 

我说:”我不!我就不!!爹,这到底是咋回事?”

 

爹反问我:“有人让把你小弟弟送给人家,你愿意不?”

 

我脱口就说:“不愿意,是谁让送的?”

 

爹说:“你大哥。”

 

我一听就急了:“他凭什么把弟弟送别人?”

 

爹说:“别问了,既然你不愿意,我就放心了!去叫你哥哥、姐姐都进来,咱家开会!”

 

全家到齐,爹宣布,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是否把老四送人。”接着又问:“都是谁同意把老四送人?”

 

大哥先发言:“我主张把老四送人。咱家人口多,娘又有病,家又穷……”

 

姐姐说:“我不同意!咱家再穷也不至于就养不活他一个。”

 

二哥说:“我也不同意!”

 

轮到我:“我也不同意!我坚决不同意!”

 

我举着小拳头说,说着就哭喊起来:“我要小弟弟!!!”

 

娘也跟着哭起来。

 

爹说:“好了!少数服从多数,散会!”把老四送人的话题到此打住。

 

娘一把将我揽在怀里说了声:“好三儿!”

 

我不知道当时娘的内心起了多大的波澜。回头想想,把四弟留下是对的。虽然,爹要受更大的苦,娘要操更多的心,但真要把四弟送人,那是当时就会要了娘的命呀!

 

 

五、教唱儿歌

 

和娘在一起的日子是幸福的。娘教给我很多歌谣,印象里,孩提的我仿佛就是活在娘教的歌谣和爹讲的故事里。

 

娘教的歌谣很有趣儿,我常常一学就会。

 

比方——

 

拉锯、扯锯,姥姥门上唱大戏。

请闺女、叫女婿。

没啥吃、炒个屁 。

屁熰了,扔给黑狗了。

黑狗吃、白狗看。

哑巴狗 、格颤颤,

圪蹬、圪蹬,气死俺。

 

再比方——

 

下雨下雪,冻死老鳖;

老鳖告状,告给和尚;

和尚念经,念给先生;

先生算卦,算给蛤蟆;

蛤蟆护(凫)水,护(凫)给小鬼;

小鬼推车,一步一跌;

跌的鼻子流红血,

要套的、没套的(指棉花),

窗户扔出个破帽的。

 

还有——

 

哽哽哽,上门墩儿;

门墩儿高,耍腰刀;

腰刀快,割韭菜;

韭菜辣,拌疙瘩;

疙瘩生,摊煎饼;

煎饼黄,叫二郎;

二郎带的个皮帽的,

圪里圪旯撵耗的(指老鼠)。

 

再有——

 

花椒树,圪针多,

俺娘说俺不做活,

二话不说就打我。

好姥姥,不拉我,

圪唗圪唗气死我。

 

再比如到了年根儿就唱——

 

二十三,神上天;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去买笔;

二十八,蒸馍馍;

二十九,去打酒;

三十,捏嘴儿,初一就吃。

 

还有更有趣儿的——

 

老汉八十五,放屁如擂鼓,

一屁崩倒太行山,稍带了怀庆府。

三千人马来挡屁,一屁崩死两千五。

剩下五百没崩死,鼻的眼窝都是土。

有的抠了一清早,有的抠了一上午。

 

每当念到这种歌谣,我总是念不到底就憋不住想笑。歌谣里的巧妙想想都叫人高兴三天。

 

 

这天,陪娘哄着弟弟玩,又缠着娘教我新歌谣。

 

娘说:“你到前院把你爷爷的拐棍借过来,我教你个新歌儿。”

 

我“咚咚咚”跑着拿来拐棍儿,娘说:“今儿我教你一首拐棍儿歌儿好不好?”

 

“拐棍儿歌?”我听着很稀罕,马上拍着手说:“好、好、好!”

 

娘便拿着拐棍儿敲着地,一句一顿地教起来:“拐棍儿一,拐棍儿一,儿的饭,娘难吃。”

 

我问娘:“啥意思?”

 

娘悠悠的说:“别问啥意思,你只管跟着念就行。”

 

我似有所悟地点点头,跟着娘念下去——

 

拐棍儿一拐棍儿一,

儿的饭,娘难吃;

拐棍儿二拐棍儿二,

这个拐棍儿强过儿;

拐棍儿三拐棍儿三,

噼哩啪啦泪连连;

拐棍儿三拐棍儿三,

噼哩啪啦泪连连;

拐棍儿四拐棍儿四,

娘不死,眼窝刺;

拐棍儿五拐棍儿五,

不知临老受啥苦;

拐棍儿六拐棍儿六,

临死攥俩空拳头;

拐棍儿七拐棍儿七,

小米茶饭不想吃;

拐棍儿八拐棍儿八,

俩手端着不想喝;

拐棍儿九拐棍儿九,

阎王来叫我就走;

拐棍儿十拐棍儿十,

儿想娘,在哪嘞!

 

念着念着,我就觉得不对劲儿,我感觉这首儿歌和以往教的都不一样,娘也似乎在有意告诉我什么,一下子,我仿佛什么都明白了,我圪蹴着捉住拐棍儿天真地对娘发誓说:“女娲,没事儿,等你拄上了拐棍儿,我一定好好孝顺您!”

 

娘眼里闪着泪花,用拐棍儿在地上重重敲了一下,娘说:“唉!傻儿呀,娘还不知道有没有拄拐棍儿的福气哩!”

 

我真傻,不知道娘当时话里的意思,不知道娘为啥教这样的歌谣,现在回头想想,娘大概是为了让我后头好好孝顺我爹吧,要不就是为了传承这首歌里渗透着的朴素的孝道思想?但我当时就是搞不明白。我只是莫名地觉得这首歌很别致,很伤感,以至于我虽然学会了却从来都很不情愿给小伙伴儿们像念其他歌谣一样去谝着念。因为我一念起来,就会想起娘,一念起来就心里堵得慌。以致于,娘往生以后的多少年来,看见拄拐棍儿的老人我就心酸,接着就是羡慕,因为我的娘亲就连一天拐棍儿都没拄上。接着我就会情不自禁的上前搀一把,叫一声大叔或者大娘,你慢点!

 

 唉,天下有着拄拐棍儿的父母的儿女是幸福的!或者他也痛苦,因为拐棍儿四,因为他把娘看成了眼窝刺。但他根本儿体会不到那些母亲没有轮到拄拐棍儿就早早夭亡的儿女们的痛苦——呜呜!

 女娲传我《拐棍儿歌》

六、天崩地陷

 

失去了母爱的我,就像迷了路的羊羔儿。

 

我今天千万次地哭娘、喊娘,想娘、念娘,拐棍儿十呀,儿想娘,娘在哪哩?

 

今天,非常感恩朋友!他在电话里给我念起这首歌谣,我一听就哭了。是他让我体会到:三十多年了,这歌谣居然还那么亲切!

 

那是一九七六年,我十一岁。我们的小家却日渐掉进了冰窟之中。

 

还是那年冬天,天总也不晴,隔三差五总爱飘点雪花。

 

那个大雪纷飞的上午,娘松开我的手,扔下了一屋子围在身旁的亲人,包括我六岁的小四弟,咽下了最后的一口气。

 

娘走了。丢给我的记忆是:娘一天也没有好过过!

 

后来我多少次替娘遗憾:你那么疼奶姐姐干啥?你如果不对她那么亲,不那么揪心扯肺地想她,不那么呼天抢地地哭喊她,你就不会得这个倒霉的病,你就还是那么健壮能干,我们家就不会那么贫穷。可是娘啊!娘是女娲,女娲就是娘啊!女娲的心我们永远不懂——女娲的心里丢不下任何一个儿女。

 

娘走了,她老人家连“拐棍儿一”都没有挨到就走了。

 

女娲啊——!我的天轰然崩塌。

 

 

七、哭葬娘亲

 

我终日地咧嘴嚎哭,跪在娘的灵前,拍着娘的棺盖,想着再也见不上娘了,我止不住我的悲伤。娘啊!任凭我哭肿了双眼,你也是一声不吭。任凭我哭得头疼,你也不来管我。娘啊!往后谁来护着小三儿?娘啊!你叫儿今后依靠哪个?

 

雪花零零散散地下着,多么像我悲伤的泪花……

 

娘的灵棺被簇拥着抬出我家那深深的胡同儿,抬到铺满白雪的大街上,我和哥哥姐姐还有弟弟一身素装,一字排开。随着举纸灵栓的大哥将装满丧条的砂锅“啪”地一声摔破,抬材的乡亲们呼一喝二地将灵棺抬起,送殡的队伍就在这悲伤的雪地上缓缓起行。我声嘶力竭地哭喊着,哭得脑袋生疼。旁观的乡亲们窃窃私语:“呦,这孩子倒是挺孝顺的。”我听了越发大哭起来。我难过的是:我孝顺,我孝顺个屁,我一天也没让娘省心过!

 

娘度过了她人生的三十九个春秋,终于入土为安了。

 

 

八、志报母恩

 

三天无话。我茫茫然不知所措,没有了娘,干脆,我就是一个丢了魂儿的傀儡。

 

三天头儿上,我们在娘的坟前烧上圆墓纸。厚厚的积雪堆满坟茔。老辈儿人说:“要得富,雪盖墓。”我忽然想,娘选择这个天气生西,怕不是为了给我们带来富贵吧!

 

那一刻,我幼小的心灵里升起一个愿望,我要做娘的报恩儿子!我就跪在雪窝对娘起誓:

 

“女娲!三儿一定刻苦学习,将来出人头地,报答您的大恩大德。”

 

多少年过来了,我虽然一事无成。但我总还是想着娘。

 

想到娘,我的良心上就上一上紧箍儿,我不敢做让娘羞愧的事儿。

 

几十年的奋斗和摸索,我如今终于走上了人生大道,明白了人为什么活着,懂得了怎样做人,如何做一个好人,对家庭对社会乃至对人类有意义的人。

 

娘不放弃一个儿女,甚至连不是自己的女儿都能当成自己的亲儿女一样,娘的心胸是多么地慈悲和伟大啊!

 

娘盼着儿子成为天下父母的拐棍儿呀!是呀!难道我们做儿女的连一根拐棍都不如吗?

 

我发誓,尽此余生我要以四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志,广弘孝道,我要做天下父母的拐棍儿,去唤起千万亿拐棍们,再不让父母们哼唱着《拐棍儿歌》发出“儿不如拐棍”的悲叹!让拐棍儿上度日的女娲们都能有个幸福的依靠和安乐的晚年!

 

女娲传我《拐棍儿歌》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