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风手记:走近母亲河——曲周篇(上)
日期:2022-09-14 19:11:00  点击:
来源: 高影新工作室  作者:高影新

 

采风手记:走近母亲河——曲周篇(上)

 

高影新

 

邑在河曲 水旋而周

 

曲周因水而得名。“邑在河曲,水旋而周”,这是一座名字中曲线妖娆,自带舞姿的城。

地处广袤的平原地区,曲周没有山,但是却与五岳中的三山有着不解之缘。据传说,明朝时曲周挖护城河,河工从地下挖掘出三块巨石,摆在地上,从不同的角度观看,这三块石头既有泰山的雄浑,又有华山的峻奇,更有嵩山的尊荣,其形浑然天成,光泽如玉,参差嶙峋,层孔多窍,如崇山之拔地,又似飞来之险峰,真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耐人寻味,引发人无尽遐思。

另有筑城起土所挖的土坑,也就是古代城防系统的海壕,被称为东、南、西、北四海。其中最大为南海,深处达到十二米左右,最小的海是东海,深三米多,占地五十多亩。民间传说四海之间有窗相连,并且通着海眼,因此常年不干。实际情况是,在四海疏浚开挖时,与护城河、滏阳河等河流相贯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城市水源体系,加之夏秋雨季的积水,四海里的水就成了常年流动的活水。据说当时四海的面积相加能占到曲周老县城的一半左右。巍峨的城墙、城楼以及老百姓房屋的蓝墙红瓦倒映在水面上,在碧波中荡漾。水里种着菱角、莲藕、芦苇,鱼游虾戏,颇有几分江南鱼米之乡的韵味。

这就是“三山不见,四海不干”,水滋润下的曲周古城,温润、平和、古朴、繁华。所谓“凤凰不落无宝之地”,曲周能成为传说中的“凤凰栖居”之地,必是因其钟灵毓秀,地灵人杰,因此“凤凰城”“凤城”之美誉也是实至名归。

采风手记:走近母亲河——曲周篇(上)

曲周界石刻

 

 

说到曲周的水,不得不说曲周的桥。

据清顺治十三年的《曲周县志·卷之一·桥梁》中记载,“邑以河曲得名,环城皆水也。故津梁在,在而是大者,如东桥、南桥,横亘如长虹,蜿蜒波上,舟楫穿于下,商贾集其旁,而远乡荒落,或伐石为梁,横木为槎以渡,桥梁为周礼王事之一,长吏留心,民未病涉也。”

曲周是一座著名的北方水城,古黄河、滏阳河、古漳河(现为支漳河)等河流穿境而过,老城旧址位于滏阳河的河曲之内,进出曲周县城,几道桥梁是必经之路。因此在曲周,城外的人来曲周赶集或者办事、购物,有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说是去“上桥”,在曲周城关居住的百姓,则自称家在桥上住,曲周城因此也被称作了“城里桥”。

县城附近桥梁众多,最知名的有东桥、城南寨桥、东城石桥。据考证东桥,清初顺治年间知县李时茂重修。城南寨桥,即南桥口桥,在城南二里。清同治八年版《曲周县志》的“建置”部分写到,“滏河大桥曰济川,在城东三里”,滏阳河大桥头东是东桥镇,即今前、后河东两个行政村,西为河西铺(今南、北铺)及东关,是个颇具规模的水陆码头,为货运中心兼批发大市场,商家云集,贸易繁盛,在冀南一带很有名气,在周边百里的范围内是绝无仅有的。现在的“大桥头”更多是一种家乡的味道,一种如丝如缕的乡愁。每天早上,这里是曲周特色小吃的汇聚地,如馃子、煎饼菜、胡辣汤、油茶、豆沫、糖糕、菜角儿、油饼等都可以品尝到。各种小吃味美价廉,是旧社会纤夫和搬运工人的打尖去处,也同天津小吃有着丝丝缕缕的渊源。来来往往的船只,带来了各地的美食技艺,也带来了外面先进的文化理念。

由于解放后县城的变迁,大桥头附近的码头、北亭街、漳爷庙、老会馆、小会馆、三官庙、兴隆街,曾经的繁华已成为老年人的记忆。

曲周因水而名,因桥而盛。早在在殷商时期,曲周就被称为“钜桥”(巨桥)。钜桥是一座横亘于古黄河之上的大桥,巨桥城邑濒桥而建,是商王储存粮食的地方,其实也是一个古老的粮仓。

采风手记:走近母亲河——曲周篇(上)

“钜桥”塔碑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伐纣胜利后,“命南宫适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当时的商朝的首都殷(今河南安阳)和行都朝歌(今河南淇县),殷距这里不过百里,朝歌也不过二百余里,是商朝的京畿腹地,商王在这里还储存了很多搜刮来的珍宝。武王伐纣,商朝覆亡。武王为笼络人心,曾经把钜桥的粮食分散给贫苦的百姓,因此得到了人们的拥护,从而巩固了新兴的姬周王朝。这也是有关曲周较早的历史人文的记载,从中也可以看出曲周是与桥息息相关的。

曲周地处黑龙港流域,属于漳河和黄河的冲积平原,整体地势低洼,水旱灾害较多,受大陆性气候影响,年降雨量偏少。曲周自身没有地表水源,主要靠外调水。外调水水源主要有4个,分别为引江水、引黄水、水库水、提卫水,其中引江水和水库(东武仕)水都通过滏阳河进入曲周,年引水量近5000万方,满足全县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用水需要。

滏阳河自永年区流入曲周白寨镇西朱堡村,流经白寨镇、曲周镇、第四疃镇3个乡镇36个村,进入鸡泽县。河段全长27.17公里,设计流量35立方米每秒。县境内共有5座节制闸,6座分水闸,16座桥梁,是曲周主要的灌溉、排涝、行洪、输水河道,也是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生态补水的3条河流之一。

滏阳河航运历史悠久,根据 1976 年在磁县县城东北南开河村东的漳滏汇流故道附近发掘出的木船、瓷器、货币及船板铭文分析,证实在元朝漳滏合流的河上就有航运。清朝至民国年间,滏阳河运输仍占有重要地位, 据清《邯郸县志》载:“煤炭营业利用舟运,向以滏阳河沿岸为最盛……下运沿河十余县”,民国《磁县志》载“滏阳河为我县唯一之水路”“河广水稳,航运便经邯郸、永年……下达天津”“沿河两岸厂店林立,商业发达,每届航期,帆檣如林”。清朝末年,宁晋县十字河还设有船捐局和货栈饭店等,商旅云集。抗日战争前,河上船只有一千二三百余。解放前夕,还有多处码头。直到五十年代中期仍有货船往返,沿河还可浇地51万亩。

采风手记:走近母亲河——曲周篇(上)

20世纪50年代滏阳河航运

 

 

曲周境内滏阳集是滏阳河的漕运码头,当时设有三个煤炭点,从上游的磁县码头靠人力拉运来的煤炭,在码头的航船与地面之间搭上跳板,由两个人抬筐,踩着颤颤悠悠的跳板卸煤炭。后来改为火轮船带着运煤船运输,不再需要人工拉船。如今曲周县内的霍桥村、马疃村在历史上都设有滏阳河航运码头,当时码头船只众多,往返频繁,大量的商品物资在此流转。

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由于上游工农业生产大量用水,生产生活污水的无序排放,以及沿河村庄、农田对河道的蚕食和对河堤的损毁,滏阳河水量越来越少,河道越来越窄,雨季行洪泄洪能力差,汛期之外经常断流,航运被陆路交通所代替,滏水春帆、舟楫往来的繁荣景象成为了历史。

一条300多米的长桥横跨湖面,如一条飞龙腾卧于碧波之上。桥栏上有全国不同地区的桥梁的介绍,堪称一座“桥梁博物馆”。桥下水流淙淙,莲叶澄碧,荷花香远。站在凤鸣湖湿地公园“钜桥”的桥头,望着远处的碧水蓝天,曲周县水利局局长张涛的内心感慨万千,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采风手记:走近母亲河——曲周篇(上)

凤鸣湖湿地公园钜桥

 

 

凤鸣湖湿地公园是在支漳河水系基础上进行了扩容而建,总面积近千亩,其中湖水面积达300多亩,公园主题为一园三地,即彭园、凤鸣湖湿地、科普文化地、健身游玩地,湖岸打造樱花、银杏景观带。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一个集生态旅游养生、文化娱乐健身于一体的生态活力公园。

今年以来,曲周县在滏阳河全域生态修复工程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对滏阳河全线进行清淤疏浚、截污拆违,沿河两岸各50米范围内实施土地流转,并实施河渠治理、蓄水植绿、景观打造等一系列举措,在沿河两岸种植樱花、海棠、国槐、紫叶梨、美国红枫等观赏树种,建成十余处滨河广场,建设凤鸣湖湿地公园,改造龙海公园、莲花湖公园,打造“水清树绿、绿环水绕、景美游畅”水韵之城图景,形成一条水清、树绿、花红、景美的九曲十八弯滏阳河“七彩河廊”生态旅游带。

借滏阳河治理的东风,曲周县还同时将老漳河六疃闸至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两岸的1200亩土地进行流转,绿化美化,打造高标准彩色滨河路,昔日盐碱滩成了三季见花、四季有景的老漳河旅游线路。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ICP备18017602号-1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
客服电话:0310-3115600
Powered by {$sitename}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