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赛"探奇
由上海艺术研究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合编,上海辞书出版社于一九八一年出版的《中国戏曲曲艺词曲》中对古老的戏曲剧种《赛戏》作了如下的简要介绍:
[赛戏]戏曲剧种。曾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山西、河北的部分地区。专为敬神演出。有时还同时举行崇教仪式。历史演变不详,大都采用面具,偶亦脸谱,唱腔富于朗诵色彩,伴奏乐器有大锣、大鼓、大号、大钹等,无弦乐器。剧目有《佛隐寺》、《告御状》等,现已绝迹于舞台。
这个古老的剧种《赛戏》真的绝迹于舞台了吗?殊不知“古赛"却悄悄地在古赵邯郸的一个乡村一一东填池保留了下来,直至现在仍可以登台表演,把古代戏曲那种古朴古香的特有艺术形式,呈现在现代人的眼前;为人们考察古剧的渊源,提供了活生生的资料和依据。
东填池村位于邯郸市东北十六里的较低洼的平原上。村南一片沙滩,为漳河故道遗址。由于历史上的漳水冲刷,村西曾有一大水池,南北长数里直达村西北三里的爆台寺村东。相传此池屡有淹死人的事,元朝至顺年间(公元l 33 O…l 3 3 3年),周围十八村群众奋起填池,池填平后,居住在池西边的叫西填池,在东边的叫东填池。与此同时,爆台寺村民也堆柴焚烧于该村村东水池中,水尽时露出的一座土台,上有一石佛,于是建立一寺,称为爆台寺。故清光绪《广平府志》记有“火烧爆台"一说。民国版《县志》记载“爆台寺于元至顺间建,明永乐中修,清康熙间重修。”
据传说东填池的《赛戏》当始于该村填池爆台建寺之时,为敬神赛演百戏逐渐形成。据《赛戏》老艺人任青兰讲,该村赛戏班自称龙虎班,他幼年时学习见到过一个乾隆年间的传抄老本,纸已老化残蚀,至于此本已传抄几遍,就不得而知了。所以龙虎班前任班主(他们叫抱老本的)薛银仙在五十年前当人们向及“赛戏"的历史时,他也只能以“赛是古来有,年深日已久"作为巧妙的回答了。
《赛戏》在东填池随着历史长河的奔流,也曾几经衰盛,几多演变,现已不可能是原始的本来面目。据老艺人谈《赛戏》在清朝中叶也形成过自己最后的一个鼎盛时期,当时仅在冀南就有武安、永年、邯郸等县的好多村庄都有《赛戏》,到清末民初邯郸县的乐军师堡、裴堡,永年县的曲陌,武安县的冯昌、同乐,涉县的清凉等村还时有活动。
《赛戏》确实是一个奇特的古老剧种,它也确实与其他的剧神有着众多的不同。东填池的《赛戏》现在仍保留着好多自己独有的特点:
东填池的《赛戏》在唱腔上是富于朗诵色彩的。他们称道白,念白都为“评说", “评说"有两种,一为有节奏的以四字为主的韵白,一为平仄讲究的以七字为主的念白,但这并不同于其他剧种的韵白和和念白,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古味和乡音。唱腔基本是曲牌体,但曲牌特少,现在用的只有大j司小异的“小唱"(又名官腔)和“截子鼓”两种,过去沿用的“西水令”、“油葫芦"、 “武说"等多已失传,只留下曲名了,至于连曲名也没有留下的,当然也很多。现在沿用的曲牌虽然不多,但终不失古朴古香的韵味,闭目静听曲中时时露出老秀才吟古诗的韵律,使你另有所享。唱中有念,念中有唱,唱亦似念,念亦似唱,是《赛戏》的一大特点。
东填池的《赛戏》在伴奏乐器上只有大鼓、大钹,这些大鼓大钹与戏曲常用的完全不同,它用的和这里乡间过去敬神、祈雨用的打击乐队“神鼓"的乐器却完全一样,只不过它又去掉了一阵小锣。至于其他乐器,不但没有弦乐,连大号、唢呐也早已不用了。在锣鼓曲牌上也少得很,一般只有双锤两击等单调的鼓点儿,只有在武打时才用一下“三不落鼓"。但在开场锣鼓的曲牌上。用的全是神鼓的套路,如“大得胜"、 “小得胜¨、 “倒上坡"、“急三枪”和“连五趟”等。
东填池的《赛戏》在化装、服装上已全部向京剧靠拢,化装全部为脸谱,面具则早不采用了。
东填池的《赛戏》在表演上,仍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它熔武术、民间舞蹈、戏曲程式于一炉,处处流露出农民简朴、古雅、憨厚的风韵粗中含雅,野中透秀,简中蕴精。
东填池的《赛戏》在演员行当上还有一个更怪的特点,它以须生、红净为主,剧.目多为须生、红净的重头戏。净次之,但也有几本以它为主的重头戏。丑更次之,已没有以它为主的重头戏了。旦则几乎不再存在,甚至极少出场,即便有些剧日中剧情非常需要也尽量只让旦角走个过场,不冶台词、不准站舞台正位,即使剧情非要旦角开口不行,也只给其少许念白,不给唱腔。如《过五关》,《长板坡》中刘备的甘、糜二夫人就没有一句道自;《后幽州》中的肖银宗也只有极少的几句道白。
东填池的《赛戏》在剧目内容上,没有家庭生活戏,没有神话故事剧,只有以忠义内容为主的历史故事剧。在戏剧风格上没有悲剧、没有喜剧,更没有闹剧,只有正剧或略带喜、悲剧色彩的正剧。在剧目选材上,大都以三国、汉、宋历史故事为主、三国戏最多,仅从现在可以上演的十六个剧目中,就有三国故事剧十个,汉、宋故事剧各三个。
其中三国故事剧有:《八旺坡》、(即从三请诸葛到八旺坡初战初捷),《打冠》(即三战吕布》)、《过五关》、《古城聚》(即《古城会》)、《景山》(即《长坂坡》)、《岐山》(初出岐山斩韩德)《空城计》、《巴州》(张飞收颜彦).《下
荫关》(张飞战马超),《潼关》(马超追曹操)。
楚汉桐争的历史故事剧有《破章邯》、《大会盖》(即《韩信摆阵》)、《草白楼》(霸王乌江自刎)。
宋代历史故事剧有:《下河东》(即《困河东》)、《前幽州》、(即《金沙滩》前半部)、《后幽州》(即《金沙滩》)。
东填池的《赛戏》过去有没有《佛隐寺》、《告御状》等外地《赛戏》的剧目,已不可查,现有老艺人均无印象。现有剧目来源有三:一一为本村“龙虎班"故有剧目,他们本来有剧目也很多,大概有三十多个,有一些失传了,有一些虽然现在还有抄传下来的剧本,但由于种种原因已不能上演了。这部分剧目仍是现在上演剧目中的主流。二是从外面“赛戏班"学过来的,《下河东》就是从东军师堡老“赛戏班"学过来的,这类剧目在现在上演剧目中占的比例最少。三是本村历来热爱赛戏的老文人们编写的,这里也包括编出来而没有上演的。现在可以回忆.的有清末民初本村老秀才薛绍庭(人称老绍先生》编的《巴州》和《屹山》多张渤然(人称老渤先生)编的《空城计》、《十八国临潼斗宝》,《回车巷》多张老端编的《九龙山》、《平淄河》和张明远编的《破章邯》。
东填池的《赛戏》在戏曲艺术竞争中,所以能保存下来,保留至今,是因为它在艺术质量上的优势吗?不是,它虽然也吸取、溶化过京剧和其他地方戏曲在表演程式上的一些优点但它一直坚持着那些为古代观众喜爱的自己本来的风格,所以也比其他剧种距现代观众的欣赏要求要大的多。解放初期他们也作过外出演出的尝试,但失败了,他们出外首次售票演出,因为上座率太低,交不了院租,经县文化馆作了工作才回到村里,从此他们再也不提出外演出了。
那么,东填池的《赛戏》又是怎样保留到现在的呢?主要是由于本村群众世世代代对这一古老剧种有着特殊的偏爱、扶植和保护,更主要是他们有一套特殊的完整的继承办法。
东填泣的《赛戏》没有以此为生计的专业演员,凡是演员都是业余的,戏中所有角色都有全村村民扮演,而且是世袭的,子承父戏,父亲演那几个戏中的那几个角色,在他年老时,就早早的在他的后辈中务色继承者,并且随时传授技艺'直至其可以上 台献艺,因此,每个老者都会把培养出自己的接班人视为一种莫大的安慰,而后辈们又把自己能够把上一代的技艺学到手视为一种莫大的荣耀。同时,因为动用的演员面广,遍布全村,每个人所担负的角色虽众寡不一,但均不会太多,也较易传接。因此,东填池的《赛戏》就真正成为世代哄动全村的广大群众业余娱文活动了。
东填池的《赛戏》在活动规律上,也遵循农时,有一个科学的安排方案。它一般在上年旧历十月底开始排练,经过十一月、腊月、正月这三个月,熟悉原有剧目,补充角色,增排新戏,到当年二月十五至二十日登台演出。他们在演出周期上,并不是相年演出,一般隔几年演出一次,与铁路西丛中村的民间艺术遥每呼应。丛中民间艺术过去是六年一小搞,十二年一大搞,但也不尽然,有时二、三年也能搞一次,也有时一隔就是二十多年。东填池的《赛戏》也大致如此,所以在邯郸.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 “丛中打大醮,填池闹一闹”。
东填池的《赛戏》虽然在艺术上并不太高,但由于它剧种奇特演出不多。所以,一直到现在仍能吸引一部份好的观众,还能巧妙的把自己完好的保留在舞台上,为研究中国戏曲的历史演变提供活前资料,它也可以说是戏曲艺术的’一个珍贵的“活化石”。
链接:http://www.handanwenhua.net/chuangzuozhongxin/2022-07-23/6093.html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