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药王山安秋生
安秋生
【一】
近日登临冶陶村北的药王山,看了山上的药王庙。
名为“药王庙”,但此庙的主建筑叫“三圣殿”,同殿供奉着三位“圣人”:扁鹊,张仲景,孙思邈。
扁鹊生活在战国时代,是河北任丘人,他曾遍游赵国、齐国、魏国、秦国等地行医。武安一带古属赵国,是扁鹊出道后最早游历之处。史载当年赵国妇女患病较多,扁鹊便做带下医生(妇科医生),成功救治许多妇女,在赵地获得很高声望。冶陶人传说扁鹊到过冶陶,当时这一带眼病流行,扁鹊妙手回春,让许多人重见光明,所以称其为“眼明爷”,世代纪念。
张仲景是东汉时期河南省邓县人,冶陶距离河南不远,历史上还有几个朝代归属河南管辖。冶陶人说,张仲景也来过冶陶行医,冶陶人受过其恩惠,将其尊为“医圣”,享受香火。
生活在唐代的孙思邈,虽然是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青年时曾牵着骆驼走江湖流医卖药,他手摇铁环“药铃”,也曾到冶陶疗病、卖药,据说来了以后,就住在药王山(当年叫凤凰山)的山洞里,当地百姓从四面八方赶来求医,百姓称孙思邈为“药王”。民间还有传说,药王孙思邈去世后,魂游太行山寻找“宝穴”,从五台山一路跟到此处,选中冶陶村北的凤凰山,由是在山顶建庙。这也是药王山的来历。
冶陶是古镇,至晚在唐代便有了村庄,根据古碑记载,药王庙初建于元代,历代均有重修,最近一次复建是1993年。我请来的向导张森林先生,是冶陶村的“老文化人”,人称地方文化“活辞典”,他也是药王庙复建的主要策划者和参与者。听他讲解冶陶与扁鹊、张仲景、孙思邈的不解之缘,我恍然大悟。原以为冶陶建庙供奉的,只是一般的泥胎木偶,就像全国各地到处都有“关帝庙”,未必此地都与关羽有瓜葛。没想到,在冶陶人悠长的记忆里,扁鹊、张仲景、孙思邈这些医药界的鼻祖大师,都是活生生的人物,都在这里留下过足迹,留下过功德。
由扁鹊等人说到中国历代的名医,由名医想到医药这个职业。
回望人类历史,“医”护持着族群的繁衍与健康。古代“巫”“医”不分,掌握着生命之钥的他们,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知识阶层,享有崇高地位。甚至许多部落的首领自身就是“医”。后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但医者一向受人尊崇,“龙盘橘井,虎守杏林”等故事,不惜将医者神化。“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黄金有价药无价”,“白衣天使”,表达的都是对医药行业的崇敬和赞美。“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向来是读书人的理想。
武安人对“医圣”“药王”,有着特殊的亲切感,因为许多武安先辈曾以药为业,采药、制药、卖药,“药王”做为行业神,被供奉在店铺中、后堂内,也供奉在心里。药王孙思邈说,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务,但作救苦之心。药商们牢记祖师爷的话,把“医药及仁”写入药店的“万金账”,信守“做良心药,赚良心钱”的信条,救死扶伤,济世活人。
【二】
在药王庙,冶陶人同时纪念着一位没有名字的土著“医者”:金丝姑,供奉在“三圣殿”西侧,一座规制稍小的“金丝庙”里。
金丝姑是位女人,从“姑”的称呼看,她应该是本地(可能本村)土生土长,并且未曾出阁的老姑娘,——如果嫁过人,按惯例会被称为什么“奶奶”什么“老母”(例如红山寺“红山老母”)。称“姑”,则百分百是姑姑、老姑一类父系的女性长辈。
张森林先生为我讲述了金丝姑的事迹和金丝庙的来历——
金丝姑是明代人。金丝姑不是她的名字,她也不姓金,因为她长了一头金发,人们叫她金丝姑。她从小聪明过人,看到村人经常生病得不到及时医治,就决心行医济世。她告别父母独自来到药王山,住到山洞里,先是学背医圣药王留传的签谱,供人们讨签求药治病。为了掌握真正的医术,她独自女扮男装,跋山涉水到五台山,学习针灸,又自研掌握了火罐、按摩等技术。她在药王庙三圣药签的基础上,又针对当地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搜集治疗方案,编撰出小儿科处方一百二十签,经实践验证都是灵方,无数幼童稚子获救受益。
金丝姑一心一意为百姓治病,终身不曾嫁人。她不分春夏秋冬,不畏严寒酷暑,行走在周边村庄,高尚的医德医术受到万人敬仰。金丝姑去世后,厚道长情的冶陶人在三圣庙西侧建造了金丝庙(也称金丝洞),世代供奉,香火不断。
如果说扁鹊、张仲景、孙思邈在冶陶一带行医救人的故事尚可视作传说,金丝姑则是药王山上一位真实的“医者”,难得一见的女性医生。金丝姑生活的明代距今不算太远,但也过去了几百年,当地百姓记着她,念着她,爱戴她,甚至神化她,供奉她,信仰她,仍然来她这里讨签求药,仍然把健康平安的期望寄托在她的身上。
感恩“医者”,景仰“医者”,纪念“医者”,是冶陶人的厚道,也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为人民做过好事,人民不会忘记她。他们美名长存。
【三】
回想起,十九岁以前,我的理想就是当一名医生。我对医生职业的向往,便是看到人们对医生的尊敬而萌生的。
我小时候从大人嘴里偶尔听到“先生”这个称呼。爱动脑筋的我,试图对“先生”一词的外延做出概括,认为乡人口中的“先生”有三种:卜者,医者,师者。师者是教化人的人,医生是救治人的人,卜者是点拨人的人。凡先生皆有学问,其中医生最受敬重。
是的,乡人对医生的敬重是普遍的,发自内心的。尤其是能“拿病”,能为病人解除痛苦的好医生,在病人眼里,在病人家属眼里,那是上天派来治病救命的“神灵”。我小时候肚子上长了一块癣,像牛皮一样硬,奇痒难耐,抹什么药膏都不管用。后来邻居家来了一位游医郭先生,母亲把我领到郭先生面前,问有没有办法,郭先生说有办法,但这次来没带“家伙”,下次再来我带上“家伙”,给孩子治治。我和母亲就像盼望救星一样天天念叨着盼望着先生来。过了些日子,郭先生终于来了,他为我做了局部麻醉,然后用手术刀,将我肚子上那片粗粗拉拉的“牛皮”,一刀一刀刮掉,直到鲜血淋漓,然后敷上白色的药粉,包扎好,拍拍我的头说,好了孩子,没事了,再不会痒了。果然,我那片顽固不化的癣奇迹般消失了,再也没有复发过。我母亲对郭先生千恩万谢,以后郭先生每次来我村路过我家门口,我父母都会毕恭毕敬地邀请郭先生来家吃饭喝水,尽管郭先生总是行色匆匆,很少顾得上进我家门,但我父母对他的感激之情,是真诚的。我年纪小,不懂得如何表达内心的谢意,只能在郭先生身边跑来跑去,投之以崇敬的目光,跟一只小猫小狗差不多少。
多想做一名像郭先生这样的医生,做一个对他人有用的人,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
可惜的是我们那时“文革”还没有结束,谁都没有选择职业的自由。我有幸被推荐上大学,但推荐你上哪所学校学什么专业,你自己说了都不算。尽管连续几年填报志愿,我都执着地填了“医学院”,期望有朝一日胸前也能挎上听诊器,但最终还是无奈地进了师范,当了一名教书“先生”。
【四】
今年是庚子年。年前人们纷纷议论,说根据历史经验,庚子流年不利,极易有灾。话音尚未落地,一场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瘟疫,便在湖北武汉等地爆发,打了人们一个猝不及防。
瘟疫突发,冲上抗“疫”第一线的主力,毫无疑问是医护人员。大医钟南山、李兰娟等名字,再度回到社会舞台的中心,成为万众瞩目的人物。全国各地的“白衣天使”驰援武汉,表现出医者的英雄本色。在雷神山、火神山,在各大方舱医院,医护人员的每个热情的微笑,都是病患者眼里温暖的阳光。恰如爱默生所言:只要生命还可珍贵,医生的职业就永远倍受崇拜。此时此刻我辈只有彻心遗憾:不是医生,不是护士,有心救人,百无一用。
挺身而出,冒险而上,用双手把垂危的生命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这样的医者当之无愧是英雄,甚至近乎神圣!但许多置身其中的医护人员,却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皆属当然,因为这是他们的职业。投身这个职业,便别无选择,职业的风险便是职业的光荣。扁鹊再世,张仲景重生,孙思邈复活,金丝姑归来,他们都会义无反顾走下药王山,奔赴“抗疫”战场。即便是我认识的郭先生,大约也不会逃避。药王山高高矗立,象征着大医精诚,仁心永传。
登上药王山,走进药王庙,面向扁鹊、张仲景、孙思邈、金丝姑等先贤,行一个深情的注目礼,同时以此文字向我记忆深处的郭先生,表达后生晚辈的敬意。人间多憾事,此生未从医,我想为古今医者唱一首圣洁的赞歌。通过此次疫情我看到,医者仁心依然温暖着人间,传统美德正在重焕光彩,正如药王山永远不倒!
作者简介
安秋生,又名安隆,字季三,号神钲散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协会副会长,邯郸市散文学会主席,神钲书院院长。有散文、诗歌、纪实文学、传记等著作多种。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