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民艺两则
王振沫
马头送河灯
邯郸市郊区马头镇每年元宵佳节的夜晚,都要在滏阳河桥头往河里送河灯。这种风俗,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并且逐渐成为一种民间艺术和娱乐活动。十年动乱期间,被当作“四旧”而停止。粉碎“四人帮”后,才逐渐恢复起来。
马头镇自古是有名的水陆码头,滏阳河正从镇中流过,一座大石桥横跨镇中心河上。赶京上卫的商船,南来北往的行人,都要在桥头停船和逗留,这里十分热闹。
图片来源于白发老太太QQ空间(正月十五马头烟火、河灯)
图片来源于白发老太太QQ空间(正月十五马头河灯)
相传,离马头十五里的高臾村,有家姓李的商人,家有五只大木船,在滏阳河贩运为业,平时能周济穷人,所以在这一带很有名气。有一年腊月,他把从武安、涉县、大名收购来的柿饼、核桃、红枣、花生等年货装满了船,准备黎明时启航到天津卫。船行到马头镇东水闸,遇上浓雾和突然刮起的狂风,船被刮翻,李掌柜遇难身亡。后来,人们为了怀念他,每年一过春节,就糊些纸船纸人,晚上送入河中,随水漂去以表怀念之心意。因为晚上放在河里看不清楚,人们从点灯笼用小灯盏中受到启发,就有人在小纸船中放入豆油小灯盏,成为灯船和灯人。后来演变成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夜晚送河灯。年年都有新花样,成为一种民间艺术和娱乐活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和群众生活的提高,送河灯这种民间艺术又绽开了新的花朵,赋予了新的内容。
春节前,河灯艺人就找来高粱桔杆,带领年轻人,认真截削、扎绑、糊裱和彩笔描绘,制成一级组有传统戏曲和庆丰收场面的精美河灯。元宵节晚上,十里八乡的群众,扶老携幼,赶到桥头。两岸十里长的河堤上,人山人海,各种焰火放过后,送河灯开始。只见一只只糊裱成的“八仙过海”,“水漫金山”,“打渔杀家”,“龙飞凤舞”,“吉庆有余”等场面的纸船,顺着滏阳河水浩浩荡荡向东漂去。水上盏盏河灯,夜空中的点点繁星,岸上的灯笼火把连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的
张庄桥花板舞
每逢正月元宵节、三月三、张庄桥就要举办花会。花会上,花板舞一出场便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群众,成为整个花会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朵民艺之花。
只见响器班中的吹歌手双手高举唢呐、鼓起双腮、憋红了脸,叫劲地吹着“抬花轿”曲调,头裹白毛巾的鼓手敲着八面大鼓,十二个歌童,头戴太子盔,身披金披肩,腰系象征吉祥如意、吉庆有余的五彩带,脚踏青布黄云软靴,手执剪板和木鱼,合着唢呐声和鼓点,挥舞着剪板和木鱼上五尺长的红绿绸,一边舞,一边唱,一边跳。红绿绸上下翻飞,一会儿方,一会儿园,使人看得眼花缭乱,赞不绝口。
花板舞已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由张庄桥北街的李建春老人传授,那一年,刚度过春节,李建春老人见村北佛庙前香火旺盛,尤其是三月三庙会期间,人们为图吉利,到佛爷庙前降香问卜的人不断,整天庙中烟雾缭绕,就有心庆贺一番,忻褥来年丰收。于是就同几个村民一商量,通过自愿报名,从二百人中挑选了十二个个头长得差不多,聪明玲俐,年龄在十岁至十二岁的男孩子参加。
花板舞每年玩耍。到清光绪年间,李建春的侄子李克芹又将花板舞传了下来,又经村里老秀才杜老林编词配上十杯酒调,使得这朵民艺之花更加绚丽多姿。
花板舞在解放后得到新生,建国初期曾到省会保定参加了国庆汇演,并获得演出奖。可是在十年动乱中被当作“四旧”打入十八层地狱,直到三中全会后才重新恢复起来。经过区文化馆同志帮助整理,于一九八三年春节又开始演出,演出时,配上传统的高跷、抬阁、顶阁、跑旱船等民间艺术,这朵民艺之花更加鲜艳夺目,更受群众喜爱。八三年九月省电视台专门把张庄桥花板舞录了像,做为传统舞蹈保留了下来。
链接:http://www.handanwenhua.net/chuangzuozhongxin/2022-05-13/5896.html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