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80后”女作家陈若琳的香港抗战题材长篇小说《港岛1944》作品研讨会在广州羊城创意产业园举行。
本次研讨会由羊城晚报出版社主办。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书记、副社长李和平,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作家郭小东,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张梅,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周建江,羊城晚报出版社总编辑吴江等出席研讨会。
“这是我去香港乌蛟腾村采访时萌生的写作念头,小说中的一群青少年在历史中是有原型的,他们为香港抗日牺牲了年轻的生命,但许多香港人并不知道他们,图书馆里关于他们的史料也极少,不少人甚至不知道香港人民曾参加过二战,尽管香港在二战时期的军事地位极为重要。因此我通过实地采访、查阅资料、观看纪录片等写出了这部小说,想从自己的角度阐释什么是爱国,什么是爱国主义。”作者陈若琳介绍了自己的创作动机。
郭小东认为,二战一直是重要的文学创作题材。但这类作品不能仅仅单纯讲二战故事,而是要扩展延伸为对人类文明进程,对人类最终走向哪里,将实现怎样的文明目标,对人类本身的命运走向,提出种种质疑和探讨,并从中汲取教训,对战争与人予以深刻的反思。写自己出生之前的历史,是作家对自身陌生的生命体验和文学书写的挑战,这对出生于战后的作家而言,更是一个难题。他们一方面对二战题材颇感兴趣与关注,另一方面却不得不依赖资料或教科书,而且更多的是二手资料,缺乏亲历者、旁观者的叙述。这类题材涉及多个民族文化,涉及多个人性维度和层面,作家若缺少对人性的忏悔反思,对战争的批判,是很难把握题材,写不好小说的。青年作家陈若琳迈出了挑战自我经验的书写,以《港岛1944》还原二战中战争与人的精神细节及人心悸动,十分难得。小说似应在敌对人物关系处理及历史材料活化方面,有更为深刻的展现,对人性在战争中的扭曲,对人在战争中对人类文明的高度期许与警觉等问题,有更个体性的追问。
张梅说,“80后”的小说有“80后”的叙述特点,特别是陈若琳,她高中时候就去英国读书和学习,现在的小说叙述很现代,有自己的特点。能够流传下来的小说,语言要非常丰富,有魅力、有深度。长篇小说很难写,但可以发挥的空间很大,可以将乌蛟腾村继续细化描写,写得更丰满、更超现实、更充满想象。
周建江从占领市场和获得话语权的角度切入,认为本书在宣传正能量方面树立了好的榜样——本书背景是让国人了解二战时期香港曾发生过什么,围绕轰炸启德机场来叙事,所有的人性在战争情景下彰显,取材和构思都很好:港岛失陷前作为中转站中转抗日物资,失陷以后被日寇用来转运侵略南洋的物资,这体现了香港的独特地位。香港已回归30年,本书反映了香港人抗战时期的牺牲,可考虑拍成电视剧。
吴江认为,陈若琳作为“80后”能捕捉到这个题材并努力创作是不易的,为写小说进行采访、查阅资料,已具备一个好作家的先决条件。
李和平总结认为,这本书的主题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真正美的、传世的作品是需要得到大众认同的。历史的东西,总会最真实地反应在人类文明进化的长河中,如我们的唐诗宋词和四大名著。建议作者在自己的风格之上继续改进,尤其要打磨好语言,写出与时俱进、符合市场的好作品。
链接:www.handanwenhua.net/chuangzuozhongxin/2021-08-09/4855.html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